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电话会议风波”后,券业人士请收好这份避雷手册

第一财经APP 2018-08-14 19:10:36

作者:张婧熠    责编:黄向东

“电话会议门”后,比起对参会投资者和发言人进行严防死守,保持洁身自好、提高职业素养才是更有效的防雷绝招。

除了对真相本身的热议,新时代证券“电话会议事件”也让券商电话会议、研报撰写等合规风控成为关注焦点。多位券商研究所人士介绍,近两年从严监管之下,券商对于研报、策略会、电话会等合规力度大幅收紧。以电话会议为例,在嘉宾邀请、参会者筛选、进会与发言等环节都有较为成熟和严格的控制。但尽管如此,仍有易遗漏、易出风险的雷区。而在券业人士看来,加大合规和风控力度、提高研究员职业素养和专业度,才是“避雷”的关键。

雷区一:“李鬼”嘉宾

国内某券商研究所内部人士王元(化名)详细介绍了研究所电话会议的各项流程。从主讲人员的构成上看,券商研究所主要会召开以研究员为主、以外请嘉宾为主等类型的电话会议。后一种类型的电话会议,一般是邀请外部专家学者和行业人士,针对新政新规出台、数据解读、重大行业事件等做出点评。

研究员在根据主题而邀请嘉宾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难题。比如,嘉宾资源匮乏,难以真正核实、准确更新嘉宾的现有身份等,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遭遇“李鬼”嘉宾。

目前,市场已经有专门为券商提供专家资源的服务商。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成为研究所电话会议的主要合作模式。这种合作目前多以“公对公”的形式推进,即研究所层面与第三方服务商进行业务合作。这主要是考虑,第三方服务商的嘉宾资源丰富,并且对嘉宾资料的更新相对较快、核实也相对准确;同时也方便签署业务合同与业务发票,解决期间的费用问题。

但即便如此,由于嘉宾身份问题惹出乱子在券业也不鲜见。在国泰君安研究所2016年某次电话会议中,研究员所邀请的滴滴副总裁被当事人称系“冒名顶替”。随后研究所发布声明称,是由于第三方服务公司工作失误导致,嘉宾并非当事人本人,也并未担任滴滴副总裁职位等。

“我们在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的时候,业务线和合规部都会对第三方自身的资质、专家本人等做双向的核实,避免出现差错甚至是被冒名的情况。同样,一些专家本人也会对券商进行沟通或者提出要求,比如参会人数、话题和提纲等等。他们也会根据会议情况做评估,调整发言内容等等。”王元介绍。

雷区二:内容未经合规外泄

在参会与发言环节,券商研究所其实已做了很多风险的事前预防工作。

多位券商研究所人士介绍,目前多数券商电话会议在经过合规后,会采取定向邀请的方式邀请投资者参与。而根据范围、发起方式的不同,主要有两种形式的电话会议。普遍常见的一种是,公布电话会议地址,在接入环节设置“白名单”筛查环节。有的券商后台会记录客户信息与电话,在拨号时进行核对;有的券商是在会务接入时向拨号人核对身份信息。

但业内对这项环节的执行程度差异很多。有的券商是只对“白名单”上登记的客户放行,有的券商在拨号人报备所在机构的身份后也予以参会,有的券商则并未设置严格的进会筛选。但即便是执行严格的白名单制度,也无法根本避免冒充客户身份而参会的情况。

定向邀请制的电话会议还有另一种形式,即券商在会议系统内主动拨打参会人员的电话,后者接通后参与会议。这种会议多半是小范围甚至“一对一”的高端会议,或是因客户需求而定制的电话会议。这种形式的会议严格明确了参会人员身份,但弊端是可能会遇到参会人员不方便接听电话等情况。

在会议发言阶段,目前电话会议一般都是先全体禁言,再提问环节逐一发言的方式。这样既保证了会议通话质量,也方便加强对发言的控制等。

券商研究所在参会与发言的审核上想尽办法,除无法全面彻底核对参会人身份之外,还有另一个隐患,即电话会议内容未经合规而被外泄。王元就介绍,在其研究所内,电话会议内容一般是不对外发布;如果发布,也需要与研报一样经过合规部门审核。但这期间,无法避免参会人自己将会议内容或者录音直接对外发布。“合规一般都会要求我们对内容加强事前预防。比如提前沟通嘉宾发言内容,研究员内容要合规等等,即便是有外泄也尽量避免会议内容中有违反合规的内容出现。毕竟,你监控不到谁在听会,谁在录音。”

核心对策:加大合规,提高素养

在接受采访的研究所人士看来,类似新时代证券电话会议的这类突发事件,较难从流程上进行预防和避免;并且该事件更应视为个体事件,存在诸多偶发因素。

有分析师就对此表示,开电话会议的本意是对研究成果、最新市场动态等与投资者进行及时沟通,这已经成为现在最常用方式之一;作为研究员,更应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程度,以研究实力说话,这才是避免此类突发事件的关键。王元则认为,未来,研究所加大合规审核的方向不会变,这也将有利于为研究所和研究员提供更好的环境氛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