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险管理上,大行相对稳健,考核没有那么激进。而一些城商行和农商行的风险管理近乎裸奔。”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表示,在宏观经济下行与监管重拳治理的双重冲击下,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基础薄弱、风险理念不足的问题开始凸显。“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计入不良”、限制非标业务等新规密集出台,使银行传统增长模式备受挑战,巨大的逾期贷款包袱造成信贷资源难以释放。
麦肯锡近日发布《麦肯锡中国银行业CEO季刊》最新一期《如何让风险管理成为银行的竞争力——驾驭风险,持续增长》认为,中国银行业在不良率攀升、利润下滑和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应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转型、打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官方数据显示,从2014至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翻了一番,从8400亿元上升到19600亿元,同时行业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从1.25%提升至1.86%。
不良率的持续攀升也在冲击银行的盈利能力,国内银行业资本利润率已经从三年前的近20%快速下滑到2017年的12.6%,净利润增速也从长期的两位数减慢到2017年的6%。因此,“降存量、控新增”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迫在眉睫的破局难题。
曲向军表示,中国银行业以往的金融模式主要是规模驱动,营销是核心竞争力;而如今,中国银行业步入关键变革期,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新的竞争力,并将直接决定银行估值的高低。
在金融严监管已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2017年银监会开展的“三三四十”整治行动直指银行各类违规业务,共处罚约1900家机构和200余名银行高管,罚没资金达29.3亿元。同时,银行违规经营的事件还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些变化对银行的风险文化、合规以及声誉风险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谭宏表示,在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内银行业聚焦于业务增长,却忽视了风险文化以及合规管理体系的建设,因而导致了目前行业的一些经营乱象。银行需要大力改变用人、考核激励、问责和培训等体制机制,实施全面风险文化转型,做到防范风险的“知行合一”。
“对银行来讲,以往风险管理都是风险部门和首席风险官在推动,但从去年开始,银行的行长董事长们开始非常关注这件事情。我们认为未来3-5年内,风险管理一定会是这些行长董事长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曲向军称。
曲向军建议银行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应对挑战。第一,银行要主动适应宏观经济长期保持中低速增长和强监管成为主基调的大环境,打造专业化、精细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端到端风险管控能力和稳健的风险治理文化,综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和工具,从而有效控制风险,化解不良。第二,银行在积极培育新业务增长点的同时,要快速建立与新业务匹配的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面临风险问题不可怕,就是国际上好的银行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真正要重视,要敬畏风险,要真正推动持续调优和完善。”曲向军称。
在风险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领域,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容觉生表示,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对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据麦肯锡测算,数字化风控可通过提升信贷管理效率、降低信贷与合规损失,帮助银行节省20%~30%的风险运营成本。
据了解,在推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方面,至6月末全市已有139个住房开发项目通过备案进入“白名单”,授信及放款金额均居全省前列。
还是要靠竞争力“吃饭”。
从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巩固提升普惠信贷体系和能力、加强普惠保险体系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出发,提出六部分16条措施。
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98.5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比43.3%;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75.5万亿元,同比增长5.2%,占比16.5%。
在A股市场交易价格基础上予以适当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