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除了强调要进一步充分认识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外,还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下一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有关准备工作。
此举表明制定新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我们认为,制定“新规划”要更加注重两个导向:产业化和市场化。除了基础性理论研究之外,一些重大的科研方向应该更加着重于产业,发挥市场的作用,由市场提供更多科研资金,科研成果更快捷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形成高效的良性循环。
目前正在执行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时间跨度是2006年到2020年,这个规划纲要的贯彻执行对我国科技总体能力的迅速提升并进而服务经济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拿近几年的数据来说,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的排名中,2013年以来,我国的排名已从第35位显著提升到第17位。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与创新密不可分。
制定下一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间已经比较紧迫。制定“新规划”的重要指导方针是要认真总结历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深刻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全面研判世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坚持全球化视野,体现改革开放精神,突出战略导向作用,引导未来科技发展。
事实上,在“2006~2020规划纲要”中就已经强调了产业化导向,其中提到的高速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目标现在已经结出了硕果,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里程和运营水平已经是世界第一位。但“2006~202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目标与实现之间的差距还比较远。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重大科研领域企业参与不够,企业参与不够其实就是市场参与不够。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没有市场主体的参与,往往会留下缺憾。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科技领域的“顶层”。比如,有的企业发射了属于自己的卫星,有的企业立志投资千亿元做芯片,这都是值得鼓励的方向。但是,单靠单个企业的努力往往无法成功,我们还需要社会大环境及相关政策为之助力。
以美国科技创新中心硅谷为例,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创新企业,一定程度上是因为 “产学研”生态链做得很好。研究创新团队在为自己“立项”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自己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很多的“风投”进入,才会有硅谷银行,才会有投贷联动机制,而我们在这个方面还是相当缺乏的。
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科技领域是一个“宪法性”的文件,是定目标的,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同样关键。
事实上,国家层面上对企业作为主体进入科技领域已经有部署。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就提出,要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鼓励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
换言之,我们要实现下一阶段的科技发展目标,除了常规的国家资金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技术与人力外,企业的参与,让科技发展市场化亦必不可少。
中信证券:5月A股将继续呈现风偏回暖、主题轮动的特征;中信建投:操作上以震荡区间低买高卖波段策略为主;申万宏源:消费和科技都是景气方向。
在各家券商的“金股”名单中,获机构推荐次数最多的是海大集团、东鹏饮料,均获得4家券商的推荐。
价格是经济运行冷暖的衡量指标,也是提振微观主体信心的关键。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传英伟达有意收购Lepton AI,贾扬清回应“无法评论”。
数字鸿沟不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代价,而是全球治理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