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改变世界。那么,如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工智能的重要影响?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人工智能不仅会对未来的生产方式、就业结构和社会伦理产生极大的冲击,也会对政府管理、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中国要在未来成为人工智能强国,不仅需要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上形成重大突破,还要形成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人工智能发展政策法规与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人工智能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生事物,人们在关心它的同时又对它持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前几年人们还不相信机器与人类下围棋能赢,在“AlphaGo”与世界顶级围棋大师对弈并获胜后,人们就彻底服气了。我所强调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社会上的一些观点可能过于强调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带来的冲击。在我看来,人们还需要谨慎思考人工智能的优势和不足。以小说为例,机器翻译一些通俗小说也许行得通,但翻译经典名著就令人难以接受。每一部小说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环境,每一位作家都有其风格和特点,这些东西只有通过优秀的翻译家的翻译才能领会。人们读经典名著并不是只知道一个小说情节就满足了。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书,我自己作为科技工作者,宁可阅读外文原著也不看那些蹩脚的翻译,遑论阅读机器翻译的科技书籍。
第二,社会上的一些观点强调人工智能在诗歌创作以及艺术创造方面的能力。有人以“百度写诗”为案例,指出人们很难分辨机器的作品和人类的作品。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作为还非常有限。我相信真正懂古诗、有鉴赏能力的人,一看就知道诗的作者是谁、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写的、歌颂什么、鞭挞什么,因此也一定能够分辨出机器写的诗和唐朝诗人写的诗之间的差异。
第三,机器学习依然无法替代人的学习。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论文自由下载等确实给广大科技工作者带来很大方便,省去了许多查找资料的时间。但是学习与科学研究,以及文学、艺术如写小说、翻译等都是个人行为,每个人有各自的基础、兴趣和爱好,机器并不能完全代替这些东西。
第四,人们不应过于悲观地看待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产生的冲击。当然,现在人工智能刚开始发展,它造成的后果谁也不能预料。我认为,劳动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些脑力劳动能够被机器代替,但关键的地方还需要人类自己的智慧。至于体力劳动,除了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其他如修建大桥、高楼、高铁等是机器无法代替的。美国为什么自己修不了高铁,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没人干这种辛苦的工作。
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并非在任何场合都适用。社会永远存在差别,如贫富差别、知识程度差别。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一些社会服务,包括银行、电信,甚至餐饮业,都应该尽量照顾到大多数人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现在社会到处在积极推广二维码、支付宝、电子发票等,这对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没有问题,但对农村来的农民,以及包括我在内的城市老年人而言就有些无所适从。所以在大众服务领域应该尽量采用通俗易行,便于大家学习、掌握的方法,而不能只开发那些阳春白雪、只有少数人能使用的高新技术。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文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所著《人工智能:驯服赛维坦》一书的推荐序,本刊获授权刊载。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持续蓬勃发展,现有人工智能企业2200余家,企业创新能力活跃,产业生态健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浙江还同步推出三大保障举措:建设“平台+产业”综合服务站,选配人工智能辅导员,搭建一批合作对接平台,助力企业运用AI技术挖掘新商机。
科思科技、东杰智能20%涨停,山河智能、能科科技等涨停,万里马、阳光诺和等涨超10%。
截至目前,平台已汇聚行业垂类大小模型244个,高质量数据集158个,并打造了国产化专区、具身智能、智慧电网等特色行业化专区。
鉴于人工智能革命影响的广度、速度和深度,短期内其对就业市场的扰动或将比以往技术革命更为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