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变现难、创作者焦虑,千亿动漫产业难出爆款丨天天新语

第一财经 2018-09-19 22:09:20

作者:何天骄    责编:彭海斌

2017年,我国动漫行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在文化娱乐产业的总产值中占比不足四分之一,动漫产业持续增速发展并将进入集中爆发期。

近日,随着多部动漫IP改编真人剧火爆,让行业及资本再次将目光瞄上了动漫产业,有资本关注固然是好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动漫产业仍在爬坡期。正如国内原创动漫平台之一有妖气副总裁谢正瑛向笔者感叹:“行业前景肯定是好的,但目前从全行业来看,动漫产业还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但仍需时间沉淀,等待未来几年收割。就有妖气平台而言,目前在付费模式、商业变现等方面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

艺恩网发布的《2017中国在线动漫市场白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动漫行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在文化娱乐产业的总产值中占比不足四分之一,动漫产业持续增速发展并将进入集中爆发期。

这几年,随着政策扶持,资本助力,动漫产业俨然一副站在风口的样子,然而,却没有表现出“邻座”的网文产业那么红火。在美国,动漫产业打造出一个个热门的IP,最著名的就是漫威英雄们了,而在中国,IP的主要源头则基本被网文承包了,动漫产业却沦为配角。如今涌现的几个动漫IP(有些动漫也是网文改编而来)改编真人剧,让人看到了动漫IP崛起的希望,那么,如何将这个希望放大,变成现实?

动漫产业在中国,并没有呈现出诸如美国那样的成为IP的主要源头,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两国用户习惯、中国动漫发展水平等,不过,相比网文而言,动漫创作困难、周期长、开发难度大、用户规模少却是不争的事实。正如谢正瑛所言:“一篇网文,一个人就可以写出来,一部动漫的创作,往往需要一个团队,故事的构思、绘画、分镜等,简单说,漫画不仅仅要会讲故事,还要会绘画,难度更大。而且由于动漫产业付费还没有成气候,有妖气平台往往给作家的稿酬是高于付费收入的,就这样,很多动漫创作者生存处境艰难,都是兼职在做。”漫画开发难度大是业内共知的痛点,作为目前头部漫画《镇魂街》,每月三更,更新了近9年,才进入到剧情的40%。

付费是目前网文产业主要营收之一,大量网文作者靠着付费分成收获了大量稿费,很多作家成为专职的网文写手。而漫画产业付费却尚未形成气候,目前仅在下游动画视频产业有付费兴起的端倪。2011年,视频网站爱奇艺启动VIP会员制度,随后掀起了一股内容付费潮,不过,爱奇艺在动漫内容付费上也在摸索中,从2017年爱奇艺开始探索优选动漫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同年6月爱奇艺独播动画《航海王》开启最新一集VIP会员可看模式。如今,爱奇艺用户正逐渐适应优选动漫内容付费模式。根据艺恩发布的《2017中国在线动漫市场白皮书》,2017年在播动画播放量TOP50中,付费作品部数占比18%。

付费模式尚未成气候,产业开发目前也仍在探索。目前,影视化是漫画IP开发的主要变现渠道,其中,三大视频网站的投入也推动了漫画影视化的发展。《2017-2018中国泛娱乐产业生态白皮书》显示,影视化是放大动漫IP价值的关键环节。2017年10月,爱奇艺启动“苍穹计划”,宣布将一批精品漫画IP改编为网络大电影,腾讯视频也在推动一批漫画IP改编成真人电影。此外,在动漫和文旅结合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诸如方特游乐园,目前《镇魂街》也在尝试与山水文园合作开发镇魂街主题街道,但都只是集中在少部分IP。

而衍生品方面,除了低幼化的动漫IP开发成的衍生品尚有一定市场,成人化的动漫IP的衍生品市场几乎没有形成,且大部分市场被欧美、日韩占据,由于本土动画IP竞争力仍相对较弱,中国动画衍生品市场75%以上营收利润流向日本、韩国、美国的动画衍生品厂商。其中,日本和美国动画的衍生品中玩具的销售比例最大,其次是服装和挂件。而国产动画衍生品以服装及挂件等为主,附加价值以及客单价更高的模型销售份额偏低。

动漫产业目前出现的困境背后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还不够完善有关。谢正瑛向笔者感叹,动漫产业的发展问题与早些年没有完善的动漫人才培养机制,相关产业配套不够完善有关,当然,目前的创作环境、打击盗版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需要的就是政策、市场,包括动漫平台,给创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一步步推动产业进步。

近几年来,中国动画产业进步明显,但离产业化、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工业化体系尚没有建立,动漫专业人员的职业化制度与体系也有待健全。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动漫领域,只有专注孵化头部IP才会创造出巨大的产业价值,而在故事创作上更要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绘画和人物设计上要兼具产业化思维,这样才能将动漫产业这个大金矿挖掘出来。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