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今天(20日)上午公布了2017年《中国城市能源指数》评价结果,上海“变革成效”列全国第一。
评价方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王林钰介绍,近年来,各级能源管理部门、能源企业、各地政府、能源消费主体纷纷开展推进国家能源革命落地实施的相关实践,刻画当前成效,总结经验,展示样板,能够为后续能源变革提供支撑。
王林钰说,将评价主体设定为城市,主要是因为城市是世界也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载体,同时汇集能源革命所需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是能源革命的主战场。
评价方介绍,此次评价选取了全国40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考虑到城市规模、资源禀赋等因素,在变革成效中包含了燃气普及率、电网可靠率、人均变电容量、能源获取指数、重点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值用能、公共交通分担率、散烧煤占比、一次能源中清洁能源占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固废利用率等指标;变革动力则包含技术、政策、管理和能源消费主体等指标。
“在变革成效、变革趋势、变革动力三个维度中,突出当前取得成效的重要性。”王林钰称,评价结果显示,所有被评价城市的能源变革均稳步前进,年均变化率为6.77%,主要贡献因素为可再生能源大量利用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大量建设。
分项指标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全国各地单位面积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呈爆发式增长,人均变电容量、天然气管网等显著增长,创新能力提供带动了整体能效水平提升。2013年至2016年,全国城市燃气普及率平均提高1.59%。
王林钰称,从2017年的变革成效(即当前城市能源发展年处的水平)来看,上海排名第一。从2013年到2017年的变革趋势(即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关键变革指标)来看,由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大幅度降低重点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江西上饶、湖北随州等中小城市取得较大进展。从变革动力(科技投入及转化、政策支撑、管理提升、城市自身发展质量等)来看,北京领先其他地区。
王林钰表示,研究发现,不同城市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差异较大,需要通过城市发展及能源系统提升共同实现更高能效和更优能源结构。他说,目前,城市能源管理条线分割,缺少内生动力,信息共享不足,对城市能源变革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在年会上表示,在能源转型的进程中,城市应当始终把节能放在首位,实施结构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以及文化、布局和系统节能,同时持续推动能效提高。此外,城市应当成为可再生能源生产主体和消费主力,提高可再生能源的自给率和利用率,积极打造100%可再生能源城市。另一方面,城市应发展碳汇林生产,争做碳中和先锋。最终以智慧能源网络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
我们将携手共进深化沪青全方位合作,合力增强绿色动能,合力推进数字赋能,合力提升开放势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未来产业布局,扎实稳妥“走出去”发展,加快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努力为全市发展挑大梁、作贡献。
高质量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吸引海外人才来沪创新创业;做好2025“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筹备工作。
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紧扣转型升级需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向前进,更好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
今年前5个月,上海口岸进口冷链肉类124万吨,在全国的占比超4成;上海海关共签发进境肉类检疫许可证5718份,同比增长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