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作为最具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的企业群体,已经成为各国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市场繁荣、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
9月20日,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闵行区政府等联合主办的工博会系列论坛之“国际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系列论坛”在沪举行。作为今年工博会系列论坛的重头戏,英国国际贸易部特别支持,多位英国政企代表参与并建言中国中小企业创业发展。
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和产业升级的源泉,对投资的贡献率占到60%左右,对城镇劳动就业的贡献率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也是创新的源泉,无论从近期还是中长期来看,对国家经济转型和发展都非常重要。以上海为例,中小企业数量目前超过100万家,占全市法人企业达到99%以上。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戎之勤介绍,虽然这些企业在规模上无法与国企媲美,但具备小而精、小而专、小而活的特点,在上海的产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力量。
谈到中小企业创新,就少不了知识产权和专利的问题。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今年3月公布的2017年全球企业申请注册国际专利的统计数据,从各个国家申请的数量来看,中国较上年增加13.4%至48882项,超过日本的48208项升至第二位,占据首位的美国为56624项。
但同时,中国专利转化率仍低于发达国家,专利的申请者一般为高校和企业。以高校为例,受资金受限、科研与产业对接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根据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等统计,高校专利平均转化率不足10%,欧美日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在30%以上。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这些专利主要是被用来发表论文,而并没有给那些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带来实际的推广应用,转化成生产力。
对此,上海衣得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尹智勇认为,中国的论文数量现在很多,但很大一部分论文是研究者根据所学创新的,如何把产学研连接到一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他认为,每一项创新怎么体现它真正的价值很重要。大学或科研机构往往把一项创新的价值看得很重,但企业想的更多的是怎样能够用非常低的价格收购它,二者很难融合连接,这点必须打破。
牛津大学全球创新公司业务总监内森·派克从国际视野角度分析,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和成功数如此之多是一个事实,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高等教育科研发展好对于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都有支撑作用。
他同时称,对于创新而言,申请专利只是一个流程而已,但申请专利者的目的有时非常复杂,有的知识产权也不一定要进入市场。这在英国也不例外。要提升转化率,更需要企业自主创新,他以华为为例,每年会出上万个专利,大部分专利都能及在智能手机上被付诸应用,甚至成为世界领先的一些技术。
最后,他乐见近年中国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提升。他称,中国正日益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兴趣,一些西方客户对于收购中国的一些专利也开始感兴趣,他们想要把中国的专利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公司。同样地,当中国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时,经济发展也会越来越好。总体来说,创新不能只看专利数量,更应该注重应用率,以及专利带来的收入,需要用更多的指标衡量专利创新这一问题。
推动一批知识产权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安徽落地,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法规制度和“全链条”工作机制,不断壮大知识产权强市、县域、园区队伍。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强调,要着力强化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出台有利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实现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
唯有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三部门中都能正视风险,正本清源地防风险,经济体系才能疏通各种卡点堵点,风险才能得到规制,信用才能获得解放。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局结合对外投资业务发展管理需要,修订《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中国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有成效,也存在提升空间,建议构建 “制度创新、数字赋能 、 风险防控” 的三位一体治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