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安徽深入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其省会合肥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10月9日上午,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揭牌。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是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大支撑,是集聚安徽高端创新资源、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打造创新型省份的重大抓手,将促进合肥乃至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
根据安徽当地媒体报道,10月8日下午,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在合肥召开,安徽省委书记、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李锦斌主持会议并讲话。安徽省省长、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李国英,省领导邓向阳、陶明伦、孙云飞、宋国权、沈强、李平出席。
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挂帅推进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对合肥乃至安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近年来,在坐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名校的基础上,合肥乃至安徽的科创资源得以不断发挥。此前8月,赛迪顾问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白皮书》,通过对近40个人工智能重点城市进行评价,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十五强。合肥凭借科研、政策的优势异军突起,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高居第五名,目前合肥汇聚了一批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为代表的行业顶尖企业,人工智能的从业人数全国占比0.8%,投融资4.5亿元全国占比0.9%。
“现在对人工智能的需求越来越大。合肥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做得相当不错。”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林斐对第一财经分析,合肥拥有中科大等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力量,近年来省市、高校、企业合力,持续投入,在人工智能方面涌现了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企业。
数据显示,到2017年,合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了1666家,在中西部城市中,仅次于武汉、成都、重庆和西安这四个大区中心城市,位列第五。
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创力量,促进合肥乃至安徽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一个高质量的载体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著名的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多数都有重要载体,例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等。因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规划建设滨湖科学城。
去年9月发布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合肥将建设滨湖科学城,其中包括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和成果转化区,从而打造国家实验室和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窗口。
按照定位,未来合肥滨湖科学城将打造四个“新高地”,即打造成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聚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个产业群”。
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聚力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集聚区、产学研用创新成果孵化加速转化区“四个先行区”。打造现代城市建设新高地,聚力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交通体系、绿色空间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智慧治理体系“四个体系”。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聚力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四位一体联动的“四个联动带”。
S90芜合高速肥东支线是芜合高速、宁合高速间重要的连接线,全长15.111公里,双向六车道,计划2026年底建成通车。
截至目前,项目工程进度已完成约85%,所有单体已实现全面封顶,进入外立面施工及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在新的统计规则之下和随着产业生态进一步扩张,安徽有可能在今年超过广东登顶全国汽车产量第一省的位置。
《清单》安排制造业项目795个,年度计划投资1303.5亿元、同比增长4.7%,快于全部项目2.7个百分点。
据悉,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神经外科、甲状腺、乳腺、肝胆、胃肠等多个外科领域,并在哈佛医学院完成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