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东部沿海的第二经济大省江苏是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分析报告称,经过40年发展,江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总量持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不断向纵深推进。2017年,江苏GDP为85900.9亿元,比1978年增加85651.7亿元,年均增加2196.2亿元,年均增长12%。
以绝对值计算,40年来,江苏GDP总量增长了343倍,增速仅次于福建、广东和浙江,位居第四位。
江苏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关键。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江苏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基础就比较好,国有企业较多。改革开放以后,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凭借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
其中,领头羊昆山是台商投资集中区,曾以“笔记本电脑之城”闻名,高峰时期全球新上市的笔记本电脑每三台就有一台产自昆山。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第一产业1.2%,第二产业68.6%,第三产业30.2%,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大。2000年以来,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1.5%、59%和39.5%,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总体上高于第三产业,但呈现波动式下滑态势,而从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走势看,近年来呈明显提升态势。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江苏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800.77万人增至2017年的5520.95万人,净增4720.18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3.7%提高到2017年的68.8%,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
在区域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实力一直呈“南快北慢”之势,且差距持续扩大,自2004年起扭转为“北快南慢”发展态势。近年来江苏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苏中、苏北地区的经济增速明显快于苏南地区。
2017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57%、19.9%和23.1%,苏南占比先提高后逐年下降,苏中和苏北占比先回落后稳步提升。2000年以来,三大区域人均GDP之比不断扩大,2005年达到峰值4.5:1.7:1,随后差距比不断缩小,2017年三大区域人均GDP之比缩小为2.2:1.6:1。
此间的一大背景是,在改革开放后,得益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整个江苏的经济发展程度按照离上海的远近而明显变化。离上海最近的苏南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最好,苏中(南通、扬州、泰州等)次之,苏北相对比较落后。
不过,近几年这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苏南地区进入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阶段,增速不断放低,同时随着江苏区域均衡发展的推进,不少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落后,苏北、苏中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增速远超苏南地区。
另一方面,随着扬子江城市群的构建、高铁网络的打造,苏中、苏北与苏南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树华说,未来随着高铁网络的打造,将推动产业在城市群内部的梯度分布和合理布局。高端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基础,未来制造业在苏中、苏北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共接待游客3533.02万人次,游客消费总额达162.72亿元,同比2024年分别增长15.62%和14.79%。
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面积60亩,将加快推动未来显示技术创新升级,加速AMOLED在消费电子、车载显示、虚拟现实、医疗探测等各种应用场景的渗透。
本次在无锡市首发的“中吉乌”铁公联运班列产品,是无锡西站继笼车班列之后的又一个始发班列,首创苏南至中亚方向新通道。
沪苏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作为沪汉蓉通道和京沪铁路的辅助通道,主要承担上海、苏南与苏北地区城际旅客交流,同时兼顾货物运输功能。
常熟成为第五个超过3000亿大关的县域。义乌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强县中升至第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