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增长放缓,成为上周市场的最大担心,相比之下,欧央行退出QE(量化宽松)、英国脱欧等大事件都变得渺小了。上周最令资金担心的是中国11月份一些月度数据下滑,欧洲PMI数据也同步走弱。
上周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击败了党内反对派的不信任投票,但是在与欧盟的最后斡旋中空手而归,她的脱欧方案在议会得到通过机会渺茫,英镑因此连日下挫。欧洲央行决定停止其巨额债券购买计划,欧洲版QE结束,不过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以超级鸽派的身段强调欧洲经济动能在放缓,央行未来会继续利用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欧元汇率应声下调,美元指数冲上97.42。相对于股市,美国债市稳中略降,十年国债利率收报2.89%;德国十年期利率收报0.26%。布伦特原油险守60美元大关,黄金徘徊于1240。
中国经济再次成为全球风险资产市场的焦点,除了政府财政支持的基建投资外,11月各项指标均呈回落状态。针对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中国政府在货币和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何运用公共财政撬动经济的有机持续发展仍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政府不断的摸索和民间部门的配合。
欧洲央行终于停止了金额高达2.6万亿欧元的QE计划,富有传奇色彩的货币政策告一段落。欧洲在2012年爆发债务危机,半壁江山面临着财政与债务坍塌的危机。欧洲央行在德拉吉“whatever it takes”的号令之下,以极端宽松的流动性措施、超低的资金成本,稳定住了资本市场,并通过欧洲版QE,将流动性逐渐输送到实体经济中去,保住了欧元,保住了欧洲金融体系,避免了一场可能震撼世界的债务危机。
德拉吉离其退休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任内的最大成就无疑是避免了一场巨大的债务危机,不过欧洲距离2%的通胀目标渐行渐远,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尚未出现,企业投资信心严重不足。从增长周期看,欧洲经济已经开始回落,本土利率没有下降的空间,对中美出口动能在放缓,此时退出QE实属无奈,一来欧洲可供购买的债券数量有限,二来为将来的货币政策必须储备弹药。欧洲央行有讨论明年加息这个议题,不过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大的通胀意外,欧洲加息恐怕要等到大鸽子德拉吉退休之后才会发生。
本周市场焦点:美国联储。预计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加息25点,不过重要的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如何描述2019年加息路线图,这个对于美国债市乃至全球所有资产种类均十分重要。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的会议则估计按兵不动。英国议会暂时没有表决脱欧方案的日子,不过可能在本周发生,梅的胜算不大。美国七个部门可能周五面临断粮关门。数据方面,美国核心PCE物价指数预测为0.2%,维持通胀在1.8%水平;德国IFO(商业景气指数)料99.1,略升。
(陶冬系瑞信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私人银行高级顾问,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微信公众号
研究丰富政策工具箱,将适时推出增量政策。
短期货币端或以预期管理为主,保留政策余量应对关税等未来潜在的冲击。
①欧洲央行如期降息25个基点 拉加德:经济前景笼罩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中;②美联储官员:短期内没有必要改变利率 需耐心等待特朗普关税影响。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去年全国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盛来运表示,从短期来看,美国加征高额关税,会对我们国家的外贸和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改变不了中国经济持续长期向好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