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对于中小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计入不良的“缓冲期”即将结束。
12月18日,第一财经记者从陕西银保监局官方网站获悉,近期,陕西银保监局筹备组加强辖内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印发了《关于加强辖内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法人银行机构将存量逾期90天以上贷款于年底全部计入不良。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要求明显加强,其中最为显著的焦点便集中在逾期90天入不良的监管。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此前获悉,监管虽然要求银行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计入不良贷款之中,但也对不同类别的银行加以区分。例如,要求银保监会直管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将全部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一刀切”计入不良;属于地方银监局管理的地方法人银行则按各地实际情况,有些地方银行可以延期到明年达标。
业内人士称,陕西银保监局此次发文明确监管要求意味着,地方中小银行幻想将达标的期限拖到明年甚至更长时间是不切实际的。
但另一方面,第一财经记者从另一地方银保监局获悉,当地目前的现状是,除非单笔金额较大且超180天甚至更长时间,逾期90天贷款未计入不良不一定处罚,或较少实施处罚。此外,监管对不良的真实性检查毕竟是抽查,不能覆盖多数贷款。他认为,目前农商行在不良的认定、识别、处置等管理普遍较弱。
至少每年一次风险评估
根据陕西银保监局筹备组发布的《通知》,要求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排查,督促各法人银行机构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治理架构,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每年至少一次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估并实施限额管理,不定期进行预案演练和压力测试。
此外,《通知》还要求各法人银行机构围绕流动行风险管理,进一步规范股东股权管理,加强信用风险防控,强化声誉风险应对处置,严防案件风险,切实弥补风险管理短板,建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由于此次《通知》将矛头直指中小银行,第一财经梳理发现,陕西省一共有12家中小银行。除了两家资产规模在两千亿以上的较大城商行外,其余均为资产规模较小的农商行、农信社与村镇银行。其中,西安银行截止去年末不良率为1.24%。长安银行不良率为1.96%。
银行 |
资产规模(截止2017年末) |
不良率(截止2017年末) |
西安市商业银行(西安市) |
2328亿 |
1.24% |
长安银行(西安市) |
2094亿 |
1.96% |
西安高陵阳光村镇银行(高陵县)西安市 |
约100亿(2017年10月) |
未披露 |
榆阳农商银行(榆林市) |
未披露(截止2018年9月,存款204亿元,贷款138亿元) |
未披露 |
府谷农村商业银行(府谷县)(榆林市) |
未披露(2017年末,存款130亿,贷款62.62亿) |
未披露 |
陕西神木农村商业银行(神木县)(榆林市) |
未披露 |
未披露 |
西乡农村商业银行(汉中市) |
未披露 |
未披露 |
陕西甘泉农村商业银行(延安市) |
未披露 |
未披露 |
陕西安塞农银村镇银行(安塞县)(延安市) |
6.8亿元 |
未披露 |
陕西镇安农商行(镇安县)(商洛市) |
未披露 |
未披露 |
陕西洛南阳光村镇银行(洛南县)(商洛市) |
未披露 |
未披露 |
宝鸡岐山硕丰村镇银行(岐山县)(宝鸡市) |
未披露 |
未披露 |
(第一财经梳理公开信息)
由于监管机构对不良贷款的偏离度加强了监管控制,今年二季度,很多农商行逾期的贷款开始在不良里加速暴露,不良贷款增长较快主要也与逾期90天以上贷款划归不良有关。
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农商行的不良率从一季度到三季度分别为3.26%、4.29%、4.23%,呈现先升后微降的态势。综合中诚信国际、东方金诚、上海新世纪等多家评级机构的报告来看,今年已至少有14家农商行因不良暴露、资产质量恶化、触及监管红线而遭主体信用等级或评级展望下调。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此前报道,从区域分布来看,不良风险暴露集中在环渤海湾(山东)、东北(吉林)、中西部(河南、安徽、江西)等地区,而不良率排名第一的是位于贵州省内的农商行。
企业、AMC帮银行“背不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尽管监管要求将逾期90天全部计入不良,也并不意味着计入后的银行资产质量没有水分。
12月10日,审计署公布2018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其中,6个省的个别金融机构存在掩盖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低等问题,5个省的个别金融机构通过人为调整资产评级等方式掩盖不良贷款合计13.39亿元。
这其中也揭示出中小金融机构在应对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下,采取的惯用“手法”。一些银行内部存在分行向总行上报财务数据时“美化”业绩的冲动:将不良类信贷资产划为“正常”或“关注”类,掩盖不良贷款;其次,将贷款逾期1年以上,但仍分类为“正常”或“关注”贷款。这种主观划分严重与事实不符,如果监管仔细查不难查出问题。
于是银行便想出利用外部机构帮自己“背”不良,一到时间点就借AMC或大企业之类的通道,让不良资产暂时出表。例如,四川省资阳农村农商行被审计署指出,2017年7月,该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责任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将1.68亿元不良贷款转让给四川发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该银行仍承担上述不良贷款清收义务并承诺补偿清收差额。这种圈内“玩法”比较隐蔽,也增加了检查成本。
而第一财经记者此前在实地调研中还了解到,借新还旧、续贷中的“利息本金化”等技术操作都成为企业帮银行“背不良”的手法。
例如,企业想要获得贷款,必须帮银行化解一定数额的不良贷款。对于企业来说,虽然获得了比实际金额多的贷款,但前提是要去帮银行向企业“追债”。
具体操作是,A企业向B银行申请贷款1亿元,而B银行的另一贷款客户C已经出现还款风险。C企业的1亿元贷款逾期90天会被记入不良,为了掩盖不良,银行会提出,给尚未出现风险的A企业贷款额外贷款1亿元,由A借给C,然后C企业用这笔借款来偿还银行贷款。这样,银行用2亿元正常贷款置换了1亿元的不良贷款。但前提是C企业能够还上贷款,否则2亿元的贷款本金和财务成本,最终有可能把A企业也拖垮,银行的不良贷款更可能不止这1亿元,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
业内人士指出,上述银行行为加剧了监管检查的难度,在掩盖逾期90天贷款计入不良的同时,还进一步扩大了金融风险在企业间的传递,此外如果对企业挑选不当,救不活差企业的同时,还害死好企业,变相给僵尸企业输了血,与防范金融风险、去金融杠杆背道而驰。
监管关注是否“恶意掩盖”
但第一财经也发现,并非所以金融机构都因为逾期90天未计入不良而被处罚,监管对于是否“恶意掩盖”十分在乎,此外也间接证明,当前“一刀切”的政策尚未落下。
例如,此前希望在资本市场上“定增补血”的华夏银行,由于261亿逾期90天以上贷款未划入不良贷款虽然被证监会提出质疑,却未受监管处罚。
从华夏银行逾期90天不良贷款的类别看,分别为抵押类和质押类贷款、保证贷款与信用贷款。华夏银行认为,抵质押贷款的抵质押物公允价值能够覆盖抵质押贷款余额,贷款抵质押物充足,预计不会产生损失。
而对于保证贷款,华夏银行采取了两手措施,分别为对于企业经营正常但是现金流回款较慢的企业,申请人与担保公司协商由其代偿本息;其次,对于反担保措施为房产抵押的企业,申请人与企业及担保公司商议,要求企业结清贷款后,由担保公司释放反担保抵质押物,然后再由借款人向申请人申请抵质押贷款。最后对于信用贷款,要求此类贷款的借款人追加可用于抵质押的资产来增强担保。
从最终结果看,华夏银行未因部分逾期90天以上贷款未划入不良贷款而受到中国银保监会行政处罚。接近监管人士对第一财经指出,监管的执行标准是“银行是否主观故意或被下属分支机构逐级欺骗掩盖不良,关键在于其系统内的机制对主观判断是否有能力识别和克服‘不利影响’,以及增信措施有效性的识别评估方法和管控力强弱等情况”。
A股市场已有近8成银行净息差低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出的1.8%警戒线。
分化趋势加剧。
不确定性中有哪些确定性?
中小银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进而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小银行面临业务结构调整和风险管理压力,需通过改革化险、数字化转型等手段夯实稳健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