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审核趋严投行业绩下滑、减薪裁员、11月业绩回暖……年内围绕券商的消息频出,券商目前发展整体情况如何?
“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增强、业务结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中国证券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安青松在第二届新时代资本论坛上表示,目前,包括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回购业务等在内的资本中介业务成为券商业绩重要的增长点。
但与此同时,安青松认为,在场外业务和跨境业务等方面,证券公司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方面,券商资本实力增强、业务格局进一步完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3131家证券公司总资产6.14万亿元,是2011年的3.9倍,净资产1.85万亿元。证券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翻番,2017年证券行业实现同业收入3148亿元,是2011年度的2.3倍,实现净利润1229.5亿元。业务格局方面,资本中介业务不断发展,包括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回购业务等在内的资本中介业务成为重要的增长点。同时,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收益凭证业务,PB业务,资产托管业务,另类投资业务的新业务得到了初步发展。
另一方面,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资本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证券公司经营压力增大,证券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
安青松认为,券商仍存在“大市场、小行业”、“大公募、小私募”等问题,具体包括:
规模体量偏小,与国际投行差距较大。数据显示, 2017年底我国证券行业总资产6.19万亿元,只是略高于高盛集团一家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占市值总比重13.65%,而美国证券业占市值比重是69.5%。
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尚待解决的,上市公司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缺乏有效的手段。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我国企业IPO募集额为1362亿元,私募股权融资额为146.49亿元,公募是私募的9.3倍,同期美国私募投资1.23万亿美元,私募是公募的1.86倍。
场外业务发展不充分,2017年场内市场融资额是场外市场的8倍,而欧美资本市场是先有场外,后有场内,场外是场内的源头和基础,而且场外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场内,其中约有90%的衍生品和80%的债券交易占场外进行。
跨境业务发展刚刚起步,根据公司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境内证券上市公司跨境收入204.48亿元,同比上升10.97%,中金公司、海通证券跨境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7.5%、17%、11.8%。但与国际一流投行相比尚有不少的差距。高盛证券2017年底39%的营业收入和77%的利润都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此外,安青松表示,证券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竞争激烈,同质化局面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同时。合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豪悦护理的涨幅空间超16%,该股最新收盘价报55.76元,西南证券在4月18日发布的研报中给出了64.8元的目标价。
允许从业人员开立股票账户“可能是针对员工股权激励、持股计划等特殊情况”
本周,西部证券、国金证券、华西证券等多家券商将公布年报。
在各家券商的“金股”名单中,获机构推荐次数最多的是格力电器、青岛啤酒,均获得4家券商的推荐。
“靠天吃饭”特征再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