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上海的签约覆盖在稳步扩大。
1月9日,据2018年上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截至2018年,上海全市家庭医生“1+1+1”医疗机构组合共签约居民666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达到30%。
其中,国家卫健委十类重点人群(65岁以上老人、孕产妇、儿童、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结核病患者、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贫困家庭)签约率54%;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签约率超过84%;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率超过或达到70%。
2018年,上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153万人,年内新建家庭病床5万余张,提供家庭卫生服务数超过90万人次。这不仅让广大居民的基本健康需求在家门口就得到了有效满足,也有效缓解了二三级医院的就医压力。
根据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的满意度第三方测评,2016年、2017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连续两年居于全市十大服务行业满意度测评首位。2018年的满意度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为88.91分。
2018年是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亮点纷呈的一年。签约方式的便捷、转诊渠道的搭建、服务人群的拓展、家庭医生服务活力的激发等都推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快速发展。
比如,2018年,上海市正式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按照每位“1+1+1”签约居民10元/月的标准,根据“有效签约”、“有效服务”和“有效控费”考核后向家庭医生团队支付。
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吴乾渝表示,上海制订了严格、全面的签约服务费考核指标体系,将签约居民健康管理效果、初诊转诊效率、合理费用管理等纳入考核指标,与激励直接匹配,从机制上激发家庭医生服务活力。
比如,2018年,上海市在家庭医生服务逐步覆盖居住社区的基础上,在部分社区率先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功能社区门诊部等医疗资源的整合,将家庭医生服务逐步延伸至企业、学校、办公楼宇等功能社区。
长宁区在功能延伸上走出了自己的模式。目前,长宁通过在线健康服务平台,通过多点执业形式,由家庭医生利用业余时间为在职人群提供针对性健康管理服务,获得了企业白领的广泛欢迎。
这一创新运作模式既方便企业建立医疗服务点,也解决员工的健康管理难题。据悉,目前已有驻点企业通过职工商业保险支付家庭医生服务费用。
根据国家标准,一名家庭医生合理的签约服务居民人数在2000人,以上海常住人口推算,上海家庭医生总量应在1.2万以上,截至2018年,全市现有注册全科医生8000余人。
吴乾渝表示,虽然上海已经提前达到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但距离家庭医生目标配置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综合健康管理能力也正在不断提高。
“下一步上海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将注重功能延伸,加大对职业人群、学生人群的健康服务。”吴乾渝说。
支持企业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增强战略敏捷,与上海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同频共振,共同谱写互利共赢新篇章。
陈吉宁说,上海与克拉玛依渊源深厚、合作深入,近年来以人才、智力支援为牵引,在加强产业对接、增进民生福祉、深化人员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要鼓励企业加快全球布局,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速行业转型升级。
加强海外招商和投资力度,推动各领域交流和全方位合作,助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
扎实有力做好二季度工作,确保上半年“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更好展现上海现代化建设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