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协常委、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郁亮近日在深圳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表示,鼓励深圳企业投资港澳,推动大湾区的双向融合。
深圳企业有需要、有意愿投资港澳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香港、澳门向内地输送了大量资金、先进的制度和管理经验,对深圳、广东乃至全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今天,香港、澳门自身开始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等问题。
郁亮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鼓励港澳同胞到内地创业、居住、养老的同时,需要建立双向流动机制,不仅有来,而且有往,才能将发展成果惠及800万普通港澳人,让他们在三地合作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不会担忧本地进一步空心化。
深圳企业有需要且有意愿在港澳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郁亮引用一组数据表示,目前,内地已成为香港外来直接投资的第二大来源地。截至2016年底,内地投资约占香港外来直接投资总存量的25.7%,在金融、旅游、建筑、进出口贸易等领域获得了一定市场份额。
此外,近年来,港澳本土家族企业向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传承,其业务和资产日趋国际化,也给了内地企业更多进入香港市场的机会。
与此同时,港澳仍具备内地城市不可替代的优势。香港的大学在全球排名中相当不错,特别是科学及工程学科方面尤其优秀。此外,港澳作为顶尖的金融自由贸易港,更为国际社会所熟悉,法律等制度接轨更紧密,文化更开放,有利于开展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港澳这些优势,应当善加学习和利用。
郁亮说,过去,内地投资香港大多通过央企实施执行,但要实现全面融合,还需要更多的力量。“深圳毗邻香港,与港澳联系最为紧密,政工商界彼此极为熟悉。深圳企业的商业模式,大多发源于香港,在内地发扬光大,它对港澳的对接能力相对更强。而我们的市场嗅觉、高效的执行力和技术向商业转化的能力,也正是港澳企业、机构的短板,双方存在互补的巨大空间。”
他补充道,目前,深圳已有6400余家企业开展对外投资,但主要集中于贸易销售端,影响力、产业链地位、技术含量都有待提高。
建议申请对港澳直接投资的特别监管政策
目前,大湾区的建设正在加速,这也提供了良好契机,让有能力、有意愿的深圳企业在深港创新园区,以及港澳通讯、物流、地产、零售、公共服务等传统民生业务领域全面发力,将“深圳效率”推向国际。
郁亮提议,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申请对港澳直接投资的特别监管政策。
2016年底,国家加强了境外投资监管。投资项目里包含房地产、酒店等标的,进行非主业投资的,境内公司注册不到一年的,“母小子大”等情况不再受理备案申请。
郁亮说,考虑到对港澳投资的特殊战略意义,建议在确保项目真实性和必要性的情况下,向中央申请适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特别政策。
他也建议,加快对港澳投资的“放管服”改革,比如说:向中央申请下放审批权限,实行发改、商务等多部门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并统一审批标准、材料和时限,强化合资格第三方审计评估机构的作用,放宽事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
荔湾3-1平台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超4000天,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410亿立方米,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可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香洲区正积极推进魅力香洲十大行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推进低空飞行试飞场建设,重点拓展航空物流、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应用等业务场景。
现场,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韦朝晖推介第22届东博会,参会代表分享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经验,并就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东博会展开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