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广受关注,2019年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对此有新的精神要求。
2月19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三农”工作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并要求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
《“三农”工作若干意见》还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与此同时,文件还要求,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指导各地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体办法,确保政策衔接平稳过渡。
文件还要求在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开展“回头看”,做好收尾工作,妥善化解遗留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至农户手中。
2018年5月,根据农业农村部官方信息披露,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入收尾阶段。
根据中央要求,农业农村部2018年将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目标,以实地督导解决疑难问题为手段,以成果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到2018年底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均开展了承包地确权工作,共涉及2747个县级单位、3.3万个乡镇、54万个行政村;承包地确权面积11.59亿亩,占二轮家庭承包地(账面)面积的80%以上。
随着确权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有的地方土地权属不清、纠纷多,有的地方地形地貌复杂、勘测难度大,一些已完成的地方还存在前期工作质量不高造成返工等问题。
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也发生着重大变化。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自农民承包地“三权”分置以来,中央在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
值得关注的是,为继续做好确权工作,农业农村部的发力重点包括:探索确权成果应用,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承包地有偿退出、互换并地等提供支撑,充分释放确权红利。
为此,今年的《“三农”工作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
自2015年初全国人大授权33个县试点进行“三块地”改革以来,土改已历经两次延期,最初改革期限只有三年,原本应于2017年底结束,如今至少需要等到2019年底。
《“三农”工作若干意见》特别提到,总结好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巩固改革成果。
本来改革就处于深水区,土改又是其中的“硬骨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守英日前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采用试点改革的方式,是为了用实践来回应争议,从而达成改革、修法的最大共识。
他认为,改革已经有四年时间,现在看来,试点非常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实际上,不同地区对改革的需求都是很迫切的,尤其是传统农区,比如湄潭、泸县等试点县,得益于改革,乡村一些被压抑的需求得以释放,改革红利非常明显。
专家认为,“土地财政”转型短期仍要加力稳定房地产市场,长期看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重塑税基和财政结构。
用于土地储备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只能由纳入名录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使用,实行专款专用、封闭管理,专项用于土地储备工作。
促进城乡融合形态下土地制度变革,是关乎中国经济动能转换和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重大议题。
在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等新表述下,不变的是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工作目标。
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中央财办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图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