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共计十一章,四十一小节,两万七千多字,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布局和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也标志着大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2+9”个地区各有发展侧重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粤港澳地区已经取得了令人为之刮目的发展,如今仅从经济总量来看,即便相比国际顶尖的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也毫不逊色,加之粤港澳地区地处对外经济贸易的关键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所以其已经具备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布局来看,涉及“2+9”个地区,即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包括深圳市、广州市在内的珠三角九座城市,通过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以完成11个城市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达到粤港澳地区整体发展的目的,并以此辐射周边,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
具体而言,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核心城市的发展各有侧重,将城市优势继续做优做强是发展的原则所在,香港致力于打造“国际大都会”,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州和深圳则是“国际大都市”和“创新创意之都”的城市定位。
3年完成目标,时间较紧
从《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来看,发展速度是本次粤港澳规划中一大亮点。《规划纲要》提出,在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到202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规划,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这样的落地见效速度是以往各种规划中比较少见的,要知道,近期目标完成时间的2022年距离今时今日仅有三年的时间,不过在两万余字的《规划纲要》中,也有着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各项细化措施,由此可见完成目标的时间设置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切实可行的。
此外,虽说2022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完成时间显得略显紧张,但在《规划纲要》的全文中,并没有提出量化的衡量目标,比如增速和总量指标,这给予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定的自由度。
科技创新力量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倚靠,“创新驱动、改革发展”是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各大经济体发展的共识,而粤港澳大湾区想要成为国际上首屈一指的湾区,也离不开创新驱动的力量。在《规划纲要》中,对此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创新科技走廊建设,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以及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多次反复强调,无不透露着科技创新将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大湾区的规划出台之前,珠三角地区就一直是国内高精尖技术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本次大湾区的建设,也将集中优势力量,有希望助力粤港澳地区的科技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并培育出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加之香港地区发达的金融业以及澳门地区发达的服务业,金融创新、服务业创新的前景也可进行展望,以此期待完成产业融合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会为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要知道,当前我国国内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多变复杂的外部环境都是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所在,也正如《规划纲要》中也包含着“防范化解风险”的内容,在经济发展和人文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尤其是重点防范金融风险。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聂新平表示,目前,我们正与国家移民管理局、澳门一同推动全国首个双向‘刷脸’(免出示证件)通关措施过境。
《若干措施》明确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等举措。
目前,琶南项目招商推介和相关配套建设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从实际使用外资、跨国公司总部投资、生产用房租金等方面为外商投资企业量身定制重磅奖励措施。
补贴产品范围方面,广州市民政局在商务部的25项参考品类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