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今年1月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出现下滑约16.1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发布会上对在场记者表示,总体来看,2019年1月,中国虽然对外投资规模下降,但是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同时,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有效遏制。
他说,总体出现下降,初步分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国际机构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放缓的预期、一些国家和地区加严对外国投资的安全审查等因素,也存在偶然性因素。去年同期个别行业大项目的投资额较大,比如,去年1月份,流向采矿业的投资是37.5亿美元,而今年1月份仅为5.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85.3%。如果剔除采矿业,今年1月份我国流向其他领域的投资同比增长了22.6%。
从全球来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也在连续下降。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1月21日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全球FDI从2017年的1.47万亿美元下降至2018年的1.2万亿美元,这是连续三年下降,也使得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回到全球金融危机后触及的最低点。
不过,报告也显示,经历了2018年的低谷,2019年全球FDI有望企稳回升。中国则有可能保持平稳。
中国商务部刚刚公布的数据表明,2019年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7个国家和地区的97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91.9亿美元。这也是数据发布以来少有的未提及同比降幅或增幅的情况。
今年1月,对外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等传统投资领域,占比分别为26.6%、21%、11.2%和10.3%。流向第三产业62.4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占比达到67.9%。同期,我国企业共实施完成跨境并购项目30起,实际交易总额达到13.72亿美元。从并购的行业结构看,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位居前列。
根据商务部去年公布的同期数据,2018年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的95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69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5%(约合108亿美元,同比增长39.7%)。
事实上,全球其他各大主要司法辖区对于针对本国科技领域的并购,都有不同程度的政策收紧。富而德律师事务所给第一财经记者发来的2019年并购前瞻报告表明,跨境交易近年来日趋政治化,反垄断执法成为主战场之一。
上述报告称,欧盟委员会已发出信号,将继续严密审查涉及大型科技公司的收购,查明其对消费者、市场和创新的影响。主管部门长期以来一直努力遏制科技龙头企业的权力,并谋划与此有关的新举措。
而美国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因为负责交易审查的两家机构其执法理念似乎相差甚远。特朗普就任总统后,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监管手段趋于强势而传统,并侧重横向并购,其决定迄今一直赢得法院支持。在诉诸法院的四个案子中,联邦贸委会已三次胜诉,第四个案子有待裁定。相反,美司法部的注意力主要落在单项纵向并购(AT&T公司收购时代华纳),此类交易40年来头一次遭遇阻拦。
自2025年5月14日12时01分起,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
中美日内瓦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反映出双方都有管控分歧、寻求共识的动机,以保护两国经贸关系不偏航。这源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互利共赢本质,也揭示了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客观现实。
下一步,商务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立足商务工作“三个重要”定位,会同相关部门,全力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提供更多支持,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市场,促进外贸稳定发展。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建立经贸磋商机制,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美方想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就要正视单边关税措施给自身和世界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正视国际经贸规则、公平正义和各界理性声音,拿出谈的诚意,要在纠正错误做法、取消单边加征关税等问题上做好准备,拿出行动,与中方相向而行,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双方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