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纷至沓来,助推结构性存款再创新高

第一财经 2019-02-22 12:11:10

作者:安卓    责编:于舰

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收益还不错。

在保本理财逐渐被压缩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越来越受到保守型投资者的青睐。

央行关于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月,中资全国性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为109812.17亿元,较2018年12月增加了13645.76亿元,环比增长14.19%,同比2018年1月增长37.67%。

据了解,这也是继2018年8月和9月突破10万亿元规模后,第三次规模上1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开年到现在,沪深两市就已经有4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关于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的公告,资金使用额度超过378亿元。

“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收益还不错”的结构性存款成为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理财的好去处。

闲置资金好去处

数据显示:在结构性存款的总量中,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增幅要高于个人结构性存款,1月份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为64171.14亿元,环比大幅增长20.26%,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为45640.43亿元,环比仅增长6.62%。

也就是说,单位客户的是银行结构性存款的中坚性力量,而作为企业客户的核心,上市公司显然对此非常积极。

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其自身能够动用的闲置资金规模所限,所以,结构性存款的资金额度大多在10亿元以内,2-5亿元最为常见,而部分主板上市公司财大气粗,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也是常有的。

比如,浦东建设(600284.SH)在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就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结构性存款额度的议案》,同意公司(含控股子公司)结构性存款累计发生额不超过120亿元。2018 年公司及控股子公司银行结构性存款累计发生额为102.66亿元。

浦东建设认为,使用部分临时闲置自有资金做银行结构性存款,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符合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洛阳钼业(603993.SH)也认为,在日常营运资金出现短期闲置时,通过购买短期结构性存款获取可靠、较高的资金收益,从而降低公司财务费用,公司账户资金以保障经营性收支为前提,结构性存款资金占用周期短,不会影响公司日常资金周转及主营业务的正常开展。

从去年年底到2月中旬,洛阳钼业就已购买了17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合计64.2亿元,其中,三个月以上结构性存款45.6亿元。

张江高科(600895.SH)自2018年9月20日至今,已累计购买保本增值型理财产品及结构性存款发生额为9.1亿元,截至2月2日,尚未到期的保本增值型理财产品及结构性存款金额还有11.1亿元。

另外,根据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2019年1月结构性存款发行量为614款,较上个月增加了158款,环比增幅为34.65%;1月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18%,较上个月上升了0.13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结构性存款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30%,较上个月上升了0.14个百分点。

事实上,不仅是结构性存款利率上升,1月份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利率均环比上涨。

银行揽储新利器

那么,为何1月份结构性存款能够创下新高?

一个既定的事实是,春节前夕正值各大银行的揽储高峰期,银行之间的揽储竞争非常激烈。“一季度尤其是1月份对银行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春节前资金流动性偏紧,另一方面1月份拉来的存款当年大概率会留存在银行。银行在旺季也会设置更高的奖励制度,银行员工的拉存款积极性会更高。”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说。

而除了上调利率,春节之前,银行也会采用一些存款送礼的活动,这在三四线城市的银行网点比较常见,而且储户在1月份存款,小额存款有可能会享受到大额存款的利率。

从长期因素来看,随着保本理财逐渐被压缩,结构性理财正在成为保本理财的最佳替代品。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2002年进入中国,光大银行首先在国内推出外币结构性存款产品,经过10余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推出了相关的结构性存款产品。

自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后,银行逐步暂停保本理财的发行,转而通过结构性存款替代保本理财开展揽储的竞争,这也导致进入2018 年以后,结构性存款异军突起,规模同比增速达到40%以上,尤其是中小银行在结构性存款上的持续发力,是助推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2018年保本理财占比持续下降,不过近两个月下降趋势有所放缓,毕竟投资者对保本理财的需求还很旺,银行不会立刻停售保本理财。不过未来两年,保本理财肯定会越来越少,而结构性存款规模会继续上升。”刘银平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