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来自全球40多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区CEO进行了一次闭门会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他们就工业4.0大潮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革命如何定义跨国企业商业模式以及传统制造业和科技企业如何加强合作等问题进行讨论。
“在新技术对传统供应链冲击的背景下,跨国企业正在面临更大的挑战,提升供应链的抗压性和敏捷度。”德勤中国首席财务官、跨国企业主管合伙人简思华(Jens Ewert)在博鳌论坛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大多数跨国企业CEO认为,在中国拥有长期投资的跨国公司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本地化供应链,但一些低端的制造生产线正在向东南亚转移。
玛氏中国宠物营养业务总经理牛英华在博鳌论坛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绝大多数的生产线都是在中国,在中国已经拥有7个工厂。”
上个月德勤和中国美国商会联合发布报告显示,来自科技、能源和工业行业的接近半数企业认为,如果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更强的话,他们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华投资。这些企业还表示,利润受到来自中国本土民营企业竞争的冲击。
跨国企业如何与本土企业加强合作也是CEO论坛重点关注的话题。简思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外企与本土企业加强合作提升在华经营能力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很多企业认为他们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获得了解本土市场的人才和掌握解决本土问题的技能。”
简思华认为,一些行业的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整合趋势会更加明显,比如快消类和零售类企业。“一些跨国外企在成功进入中国一二线市场后,很难继续向三四五线市场下沉,这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比如进行资本层面的收购兼并,把开拓市场的任务交给中国合作方,但从利润层面而言,对这些外企的改变并不大。”
咨询公司科尔尼中国总裁石德瑞(Daniel Starta)在博鳌论坛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你去看一下我们研究的几十个行业的情况,外企的表现都在下滑,这并不让人意外。因为他们的优势正在削弱,有更多更具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正在崛起。但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对外资开放更多服务业领域,外企能够迎来一轮新机遇。”
在中国本土企业崛起的过程中,外企最为担忧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根据中国美国商会报告,在受访的314家会员单位中,有59%的美国企业认为中国在过去5年里加强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外商投资法》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外国投资者的长期经营,对于外国投资者将加强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保护,推动中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跨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尤其是针对拥有高精尖技术的外国企业。
这部新的法律颁布将打消过去长期以来,高科技公司投资中国的疑虑。
法国欧瑞泽基金集团亚太中国总裁陈永岚在博鳌论坛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外商投资法》的出台意味着中国正在越来越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将有利于吸引更多国外企业来华投资。以法国为例,法国有数万家在医疗、高科技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中小企业,未来他们会更愿意来中国做生意。”
陈永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法基金为加速双边企业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欧之间的合作更加重要,我们会帮助这些欧洲企业快速对接中国市场,有效把与中国发展紧密联系的企业通过兼并、合资等方式有效落地。”
截至今年3月底,广东省登记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21.96万户,数量稳居中国第一;今年一季度广东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620户,同比增长17.06%。
预计到2029年,全球医美市场将以每年约7%的速度增长,中国市场以17.4%的年复合增长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更多人意识到,旧地图找不到新的世界。
或许5-10年后,具身智能能够走向一部分限定场景,但在此之前,行业仍然需要容忍失败。
跨境电商不仅是关乎商品与服务的流动,更是一场关于规则、技术与包容性的全球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