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今天(12日)表示,中国的PM2.5浓度与发达国家实际水平差距仍然明显,大气污染物排放仍居世界前列,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面临诸多挑战。
在今天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暨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贺克斌的此番表态,无疑让一些处在空气质量改善兴奋当中的人回归冷静。
贺克斌说,过去六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至2017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细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493万吨、561万吨和408万吨,是历史上排放量下降最快的时期,降幅分别达到59%、21%和33%。
长三角、京津冀“2+26”城市、汾渭平原在2018年的PM2.5和PM10的浓度都有明显下降,达标城市和优良天数都在不断增加,重污染的天数在减少。2013年至2018年间,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 量显著降低,2018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21个达标,相比于2015年增加48个。
贺克斌介绍,截至目前,研究机构已摸清了重点行业10万多个点源的排放信息,还根据煤炭依赖型的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以及煤油气综合型的北京市、天津市等城市的能源结构特征,绘制了“能源图”,建立了京津冀地区高分辨率污染源排放清单。
但监测数据显示,目前PM2.5仍是我国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PM2.5年均浓度超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占56.2%,超标50%以上的城市占18.9%;臭氧年评价超标地级及以上城市逐年增加,由2015年16.0%增加到2018年的34.6%。
贺克斌表示,中国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必须实施差异化治理、精细化治理和动态化治理。
他解释说,各城市产业结构、排放源组成、大气污染来源各有差异,应针对各城市达标差距,制定城市差异化的减排目标。“随着末端治理减排潜力逐渐收窄,未来实现同等减排必须实施更加精细化的治理措施和监管评估。”
贺克斌说,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和治理工程进展,污染状况也在变化,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动态化的决策和减排评估。“在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还应推进碳强度减排和污染物减排的结合,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与国家自主减排贡献目标的统一。”
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在2022-2023年经济复苏期污染反弹后,2024年迎来转折性改善。
坚决反对各类简单粗放、“一刀切”式的环保治理,坚决反对各类脱离实际、层层加码的环保整改,坚决反对各类弄虚作假、走过场的环保“形式主义”。
今年将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成效评估,启动“十五五”空气质量改善规划研究及编制。
目前全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34%,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当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是重型货车环保达标监管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