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后,上海市浦东新区又迎来超200亿元央企落户项目。
6月28日上午,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央地融合发展平台理事会换届会议暨项目签约仪式上,浦东新区与中国铝业、中化集团、中核集团、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华电集团、中信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投集团、华润医药集团等部分央企合作落户项目进行签约。
这次落户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范围的签约项目总额超200亿元,主要涉及金融、贸易、总部以及服务长三角建设等多个领域。
比如有主要分布于融资租赁、投资基金、资产管理等领域,旨在为金融科技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的国家电网融资租赁公司等6个项目;以及中铝集团成立的贸易总部、华润集团打造的上海地区药品进口平台等聚焦总部平台经济发展的6个项目。
这些央企国家队的落户也是央地融合发展平台合作成果的直接体现。
去年5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央地融合发展平台(下称“央地融合平台”)成立,这也是我国首个央地融合发展平台。
该平台定位于推动央地企业“融合发展、投资合作、产业配套、创新示范”。对内促进央企与地方企业融合发展,深度参与上海经济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创发展新局面;对外助力央企更好地拓展“一带一路”沿线业务,加快上海集聚和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平台成立一年来,通过发挥平台载体功能,努力营造央企加地方国资,央企加民企,央企加外资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依托央地融合平台举办“央地融合投资信息对接会”,组织对接外高桥、张江、临港等考察活动。在本次会议上,上海临港集团、上海电气、上海建工、国泰君安等10家上海地方国企正式成为平台理事单位。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戎之勤表示,央企作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长期以来有利地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了城市建设和运行,并在上海服务国家战略过程发挥了主力军和领头羊的作用。央地融合平台是一个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希望更多央企能参与到这个平台上来,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央地战略合作关系。
上海电气集团市场拓展部营销战略总经理周晓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央地融合平台能提高企业间的对接效率。例如,他们和中国商飞,华能、华电,宝钢、中核,国核等单位互为供应链。上海电气生产的产品是提供给商飞,华能、中核电的,而宝武集团和中铝又是他们钢铁和金属材料的供货商。“我们生产炼钢用的是轧钢机,但是所需要的钢铁原料是通过宝武集团购买的。所以这种企业间高层次的对接很有作用,会让对接效率变得更高。”
他向记者举例称,上海电气集团许多所属企业可能都跟这些企业有合作关系,这种央地集团层面融合平台对接就像计算机里面的批处理,“如果单单只是下发一个个指令再分别去执行,整个代码就就很长。要是采取批处理,就能一次性解决很多问题。”
同时,为解决世博园区B片区央企总部基地地下空间的统一管理等难题,中国宝武、中国商飞等15家企业在在会上互签《世博园区B片区央企总部基地地役权合同》。地役权合同的签订有助于整体提高该区域不动产的地下空间和地上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益,从而使该区域空间处于整体持续对外开放的状态,最终达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的目标。
中生引领基金目标总规模10亿元,首关规模5亿元
周汉民表示,浦东35年的努力是为开放“试制度”,当下任务更为迫切,就是要为中国的发展“闯新路”。
“2025年浦东新春嘉年华”活动期间,浦东新区将额外追加投入2000万元,用于投放第三轮第四批“乐享浦东”餐饮消费券。
大力发扬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奋力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在重大产业项目的支撑下,浦东新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上升;1-10月,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37.87亿元,同比增长8.5%,占上海市比重达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