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十年有成”:更多台湾创业者在上海成长

第一财经 2019-07-04 22:31:02

作者:金叶子    责编:黄宾

数据增长的背后,不仅有双城论坛这样的机制化交流平台,也有大陆推出的一系列惠台政策。

从如何打造智慧城市升级版,到两岸校园电子竞技教育推广与文化交流……在 “2019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各分论坛的议题中,记者发现今年的话题覆盖了文化、生物科技、青年创业与智慧城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7月4日上午,“2019上海-台北城市论坛”(下称“双城论坛”)在沪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上午的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说,两市交流,十年有成。2010年以来,在上海与台北的精心培育和打造下,“上海-台北城市论坛”成为两市之间重要的机制化交流平台,双方真诚交流,互相借鉴,共同进步,为两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应勇说,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亲望亲好。我们将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逐步为台湾同胞在上海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上海市民同等待遇,进一步促进沪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我们将继续支持台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支持台商来沪投资兴业,设立总部、金融机构、营运中心等,共享上海发展机遇。我们将继续支持台湾青年来沪创新、创业、就业,与上海青年一道,实现美好的人生发展。我们将继续推动沪台加强文化、体育、卫生、科技等领域合作,更好地造福两地民众。

台北市市长柯文哲说,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期望,举办双城论坛的初衷,就是通过交流增加善意,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促进两岸关系朝正面发展。希望未来两地持续友善交流,深化彼此合作,造福两地市民,也期待双城论坛成为两岸交流的典范模式,为两岸关系继续和平稳定发展提供契机。

摄影/张弛

本次论坛,两市签署了《上海市与台北市智慧城市交流合作备忘录》《上海市青浦区与台北市万华区交流合作备忘录》《上海台北电子竞技运动交流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在青创与智慧城市分论坛上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和台北两个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很多好的探索、理念和做法。

在两市智慧城市交流合作上,下一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定期加强合作交流。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发展得非常快,可以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加强智慧科技的交流,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加强应用的交流,以及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加强产业界的合作交流,“希望搭建这样的平台利于两个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取长补短,甚至有的场景能互相开放,为业界提供更多的应用机会,促进共同进步。”

吴金城举例说,台北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上海如今也正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他说,在新技术方面,例如人工智能识别(干湿垃圾分类)、智慧技术监督等,都要和台北好好地交流。

已开展十年的双城论坛早已成为两市重要的机制化交流平台。多次参加双城论坛的上海市台协副会长、文创行业工委会主委连泰瑞告诉记者,双城论坛的交流成果也在他们园区落沪台企的数量上得到体现。“5年前我们园区内没有落沪的文创类台企,3年前有了第一家,目前共有20多家入驻。”

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在沪台资企业1.3436万家,合同台资413亿美元。在沪台资金融机构43家。在沪台资企业总部73家。

数据增长的背后,不仅有双城论坛这样的机制化交流平台,也有大陆推出的一系列惠台政策。如今,有市场有资金的上海,也正在持续吸引台湾创业人士的到来。仅在连泰瑞管理的麦可将文创园区,就有20多家台企落地经营,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上升。

连泰瑞说,台湾和大陆对于文创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尽相同,台湾主要以扶持中小企业居多,而大陆的资金支持力度更大。以上海为例,单一个项目,创业者最高就可拿到600万元人民币的支持,“这在台湾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文创工委会旗下也有十几家拿到了几十万到20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占会员数量近一半。”

去年6月1日,中国大陆首个省级层面惠台政策措施——上海市《关于促进沪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办法》(即“惠台55条”)发布实施,这也是上海贯彻落实中央惠台31条的实质性举措。

“惠台55条”出台,也让连泰瑞所在园区的创业者感受到了切实的便利。他告诉记者,在55条中,已在上海投资的文创企业能享受到近20条的福利。

除此之外,去年年底,上海出台《关于落实本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将政策适用对象覆盖到持居住证的台湾居民。

同时,上海各个区也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服务。在上海金山区科创园,台湾青年创业者可在较长时间内免除场租开支,还可以免费参加“创业加速营”活动,通过“创业周末”、成果路演等活动,提升创业能力。而在上海闵行,去年也出台了闵行惠台38条。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