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培育了一批生态经济型的后续产业。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天(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周鸿升介绍,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6年来,工程实施规模由《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时的4240万亩扩大到目前的近8000万亩,工程实施省份由2014年的14个省(区、市)扩大到目前的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周鸿升介绍,截至目前,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中央已投入687.6亿元。
自1999年启动实施两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国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其中,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林地面积5.02亿亩,占人工林面积11.8亿亩的42.5%;增加人工草地面积502.61万亩,占人工草地面积2.25亿亩的2.2%。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两个半三峡工程的投资规模。
周鸿升介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4个多百分点,对我国新增绿量和地球变得更绿作出了重大贡献。
按照2016年现价评估,全国退耕还林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38万亿元,相当于工程总投入的2.7倍。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2017年起,我国退耕还草的补助标准由800元/亩,提高到1000元/亩;退耕还林种苗造林费补助由每亩300元提高到400元,使新一轮退耕还林总的补助标准达到每亩1600元。
周鸿升表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不仅使3200万退耕农户从政策补助中户均直接受益9800多元,比较稳定地解决了退耕农户的温饱问题,而且改变了农民的思想意识,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培育了生态经济型的后续产业,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有效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四川省丘陵、盆地周围地区有400多万个劳动力因实施退耕还林得以转移,外出务工年创收217亿元。”周鸿升介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各地的扶贫作用正日益显现。据国家林草局对100个退耕还林样本县的监测,新一轮退耕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率达18.7%,重庆市城口县、甘肃省环县和会宁县分别达48%、49%和39%。
贵州省毕节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77.2万亩,覆盖了92.5%的贫困乡镇、49.2%的贫困村和32.7%的贫困人口;湖北省恩施市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退耕户”的经营模式,引导退耕户以短养长,发展林药、林菌、林菜等产业基地12万亩,年产值3亿元,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退耕还林(草)农户的监测,2016年退耕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4元,比2013年增加3381元,年均增长14.4%,比同期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2.8个百分点,其中经营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增速分别高4.4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
“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修复草原超过4600万亩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通报中表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刻汲取教训,依法依规严肃整改查处,同时严防简单化、“一刀切”。
有关院士专家表示,要坚持以水定绿,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若干措施》的出台有助于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