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场子都是镰刀,没有韭菜”
不知最近两天,你的投资交流圈有没有被这句话刷屏。
它来源于近期网络热议的国信证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在社交群中分享的自己对科创板的看法。不过因为观点太过主观且违反了相关规定,所以该分析师受到内部通报批评并被扣发一个季度绩效奖金。
其实关于割韭菜说法的出处,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前有许多投资者认为在股市中肯定存在庄家或主力之类的角色,利用资金与信息优势,从普通投资者那赚了大量的不义之财。
在此如果假设大家的想法是正确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小编以为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从管理者角度看,肯定是要健全法律法规,不给庄家生存的空间。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A股的法律法规已经比过去健全多了,投资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对比过去,庄家越来越少了。
第二,从投资者角度看,选择合适的投资标的或投资工具就很重要了,例如不要跟风炒作,不轻信他人荐股等,或者选择指数基金,特别是跟踪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的基金,毕竟能操纵指数的庄家,小编还没真见到过。
那么小编的这种说法,在基民中能够得到认可吗?不妨看看网友们的留言。
(以下网友的精彩评论来自基金投资App的讨论社区)
小编意见:这位网友的意见比较具有代表性,从一些网友的留言发现,许多人都站边分析师认为,他说出了真话,不过真相是否如此,我们下文分析。
小编意见:在网友的留言中,一部分人表示支持分析师,另一部分人则表示不管是分析师或者专家,他们给出的结论一般都不准。所以还是相信自己的操作与看法。
总结下网友的意见:
首先,大家都对庄家深恶痛绝,同时还认为当前存在不少的庄家在想法设法的欺骗投资者。
其次,大家对自己的操作充满了“蜜汁”自信,认为自己的操作肯定比那些专家好多了。
那么真相是这样的吗?
小编统计了最近十七年A股走势与偏股型基金的申赎情况,用来还原基民们在不同行情下做出的操作。
从图上来看,虽然基民嘴里都喊着理性操作,但是身体却很诚实,基金申赎情况往往与A股行情同步。
简单来说,就是行情好了,基金申购份额就增加了,并且每次行情见顶,都是申购份额增加量最多的时候。
想象很美好,事实可残酷!
不能否认,肯定有基民通过精湛的操作技巧,通过买卖基金获利了。但是从平均水平来看,大多数基民仍然没有逃出追涨杀跌的怪圈。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陷入追涨杀跌的人性弱点呢?小编以为有以下三点值得学习与注意:
如何负起投资责任,简单来说就是盈亏自负,大家不要觉得小编说了一句废话,不妨回忆一下,当行情不利时,有没有听人抱怨因为行情下跌导致了亏损?又或者曾经听到过有人抱怨因为听信了某个消息而导致了亏损?
其实这种抱怨是一种相当不成熟的投资表现,因为投或不投,决定权永远在自己手中。对于投资者来说,每一次做决定,都要想一想如果亏损了,我会抱怨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去投资吧。否则,小编建议还是再想一想。
在投资中,总是抱怨有庄家坑了自己的投资者,和那些经常幻想“总有刁民要害朕”的人有什么区别?如果每次亏损都把锅甩给庄家或者专家,那么投资水平是肯定无法进步的。
因此,一个理性的投资者要学会虚心学习,不断地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不光要看结论,还要思考结论背后的逻辑。并且小心翼翼的去尝试新方法新知识,控制好自己的投资风险。
看过类似《赌神》电影的朋友们都知道,那些反派或者龙套都是一把ALL IN,然后就领了便当。在投资中也有类似的道理,就是千万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钱都丢出去。对于真正看好的机会,可以选择分批建仓。例如,将一次性投资分为五次慢慢的入场,这样不但能够平滑成本价,而且也便于及时纠错。
这种方法其实和定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分批操作,平滑交易成本,提高投资的容错率。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投资不简单,但也绝对没有难到无从下手,只是需要大家花费时间,辛苦学习罢了。
如果要形象的比喻这个过程,小编觉得学习投资和学习开车比较像。
过程都很辛苦,不仅要起早摸黑,还要被师傅数落。但是熬过辛苦之后,能够独立投资获利亦或自由行驶,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绝对值 王飞)
办法拟规定,结算参与人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品种现券交易计收比例下调至原有标准的十分之三,质押式回购业务计收比例维持不变。
据了解,监管部门将分阶段推进公募改革配套法规落地,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公募基金改革方案聚焦广大投资者普遍反映的痛点、堵点问题,将更加突出投资人最佳利益导向。
多家机构表示将继续保持对中国资产的高仓位运作。
北京市医保局局长马继业表示,北京市今年将再新设100亿元规模的医药并购基金,构建全周期接续支持、市区协同的医药健康产业基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