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产PD-1药物上市元年,已有三款药物在市场中开售。其中,君实生物(1877.HK,833330.OC)的拓益以及信达生物(01801.HK)的达伯舒均在上半年开始销售的。这两家国产PD-1企业,到底哪家卖药能力最强呢?随着中报披露,其商业化能力也一一揭晓。
据君实生物在8月29日晚间在公布的半年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核心产品拓益实现销售收入3.08亿元,销售毛利高达87%。
与此同时,信达生物在近期公布的半年报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达伯舒产生的销售额是3.46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为88.1%。
两家公司看起来目前销售情况旗鼓相当。
作为目前的网红抗癌药,PD-1由于其广谱性及安全性,是肿瘤创新药领域最大的品种之一。全球市场上,百时美施贵宝Opdivo (即O药)和默沙东 Keytruda(即K药) 均于 2014 年上市,已获批十余种适应症。这两款PD-1药物均成为各自企业的“摇钱树”, 2018年,K药销售额达到71.7亿美元,O药销售额达到67.4亿美元,二者均进入全球Top10单品。
从2018年下半年起,O药和K药相继进入到中国市场上市。随着越来越多的PD-1药物在中国市场中销售,企业间的价格战也提前打响。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加上今年7月份正式开售PD-1药物(艾瑞卡)的恒瑞医药(600276.SH)均采取价格低过进口药的策略。君实生物的拓益、信达生物的达伯舒,以及恒瑞医药的艾瑞卡,赠药后一年的治疗费用分别为10.08万元、17.24万元、11.88万元。而O药和K药,赠药后一年的治疗费用也要高达19万元以上。从这看,PD-1药企之间的竞争,已呈现白热化局面。
目前获批上市的国产PD-1药物,主要集中在小瘤种上的竞争。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和恒瑞医药获批的适应症分别是黑色素瘤、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谁的PD-1药物能开辟更多的适应症,谁就更有机会取胜。
从国产PD-1药企披露的半年报以及相关公告上看,大家在研发上已进入到“火力全开”的阶段。
君实生物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上半年开展11项拓益单药或联合标准治疗用于晚期黑色素瘤、晚期食管癌、晚期肝癌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鼻咽癌及晚期尿路上皮癌的II期╱III期关键临床试验。
信达生物亦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正在就达伯舒进行逾20项临床研究,以评估其用于广泛癌症适应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包括八项注册或关键临床试验。该等试验的其中三项分别就二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一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及一线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评估达伯舒,并已完成患者招募。
同样,恒瑞医药的艾瑞卡也在广开适应症。7月22日,恒瑞医药在官网表示,公司正在中国开展评估艾瑞卡单药或联合不同的治疗手段的29项研究,其中,治疗晚期食管鳞癌III期临床研究已完成,肝细胞癌适应症基于II期临床试验获得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申请上市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被纳入拟优先审评品种公示名单。2019年4月,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III期临床研究在中国、美国等地同步开展。另外,截至今年8月27日,该产品项目已投入研发费用约为 6.15亿元。
{{item.suffixTags}} | {{ item.stockName }} {{ item.code }} | {{ item.close }} | {{ item.upDownPer }} | {{ item.upDown }} |
首个国产DSA设备获美国FDA批准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完成坞内起浮
康方生物的依沃西持续对PD-1单抗发起头对头挑战,也关乎着免疫治疗中PD-1的大盘子能否被撬动。
2024 年,PD-1单抗拓益实现国内市场销售收入15.01亿元,同比增长约 66%。
公司登陆港股上市以来,首次在这些指标上实现转正,比计划中提前一年实现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