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资本市场“深改12条”陆续落地,上市公司提质举措已启动

第一财经 2019-09-19 22:07:29

作者:张婧熠    责编:杜卿卿

上市公司是基石。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被提上前所未有的改革高度,这也是资本市场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证监会近期发布的资本市场“深改12条”中,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再次被放在重要位置。这项改革举措并不空洞: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上市公司质量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关键作用;而面对1.6亿A股投资者,作为公众企业,上市公司质量也直接影响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

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上市公司阵营,其自身也面临诸多挑战。步入宏观经济新常态,部分传统行业公司或民营企业出现经营困境,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风险事项时有发生。局部困扰与风险事件犹存。

让国民经济的主力军真正领跑和带动,同时解决问题、化解风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还需要解决路在哪、谁牵头的问题。日前,上交所与第一财经等主流财经媒体合作,正式启动“沪市公司质量行”项目。与市场各方代表深入沪市公司生产一线,并就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群策群力。

有资深市场人士对此指出,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促进上市公司和市场主体专注经营、讲究质量的市场机制和生态环境,而这需要市场各方的更多合力。上市公司、监管部门、投资者、中介机构各主体的履职尽责,都是在为迈向改革目标而校方向、加马力。

上市公司的“基石”作用

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性,从一组数据对比中可以更清楚地感知。

2019年上半年,沪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17.51亿元和1.73万亿元,增幅分别为8.70%和9.20%。营收规模占全国GDP总额的比例依然维持在四成左右。这意味着,沪市以占全国注册企业不到万分之一的数量,实现了近四成的GDP占比,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见一斑。

而从微观层面来看,截至2019年8月末,中国登记结算公司的在册投资者为1.56亿户,其投资回报与权益保护亦与上市公司质量息息相关,并共同影响着投融资效率、市场流动性和估值定价水平,共生共荣。

仍以沪市为例。统计显示,沪市公司现金分红金额从2013年的6700亿增加到2018年的9100亿元,分红公司家数从674家增加至1100余家。沪市公司雇员工规模稳步上升,最近五年创造的就业岗位从1100万增加至1450万,合计支付职工薪酬从1.6万亿增加至2.8万亿,增幅分别达31.82%和75%。

对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性,市场各方已无异议。近几年,决策层面更将其摆在更重要位置,明确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新时期资本市场改革开发的突破口,立场和态度坚决。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制度改革、配套监管也很快随之调整落地。近几年,新股发行、并购重组、退市制度等关键制度改革都出现实质性进展。证监会也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近期发布的深化改革方案中再次予以强调,要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交易所一线监管持续转型,信息披露质量大幅提升,市场化为核心的监管逻辑更加清晰;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

但仅靠政策推动和监管加码,并不能成为上市公司解决发展中难点和困扰的“万金油”,也不是能够彻底化解风险事件的“万能药”。

近年来,宏观经济出现阶段性新变化,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型,上市公司也开始分化。在行业龙头和标杆企业之外,部分中小市值企业、民营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一些传统行业公司经营业绩开始下滑。另一方面,局部风险事件也开始暴露,偏离主业、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屡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既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必然之路。

但路径在哪里、谁来牵头发力,是下一个需要形成共识的改革议题。

探索建立新的驱动机制

仅仅盯住每份定期报告的业绩增长,就可以来判断上市公司质量的高低了吗?事实当然并不如此。

一个简单的盈利数据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外部经济环境、宏观政策、行业发展、市场因素、经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等等。业绩增减只是表象,上市公司的真实质量其实深在其肌理。这一点,从风险事件的剖析中更能验证。

这两年,不乏有个别公司出现财务造假,大股东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的行为,严重侵害上市公司利益。仔细对比,其风险点其实也有共同之处。比如,有的上市公司不专注于主业而热衷资本运作,对股价的追求大于对经营的改善,甚至甘于炒壳、卖壳;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董监高等“关键少数”行为不端,减持套现冲动明显,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或资源,罔顾投资者利益。

风险事件另一部分诱因来自于市场各主体。比如,部分市场投资者短期逐利倾向突出,热衷“赚快钱”。有的投资机构将上市公司视为“接盘侠”,高溢价出手较差资产,让上市公司形成商誉负担;有的投资机构则视上市公司为“摇钱树”,举牌上位但却干扰了公司正常经营。类似的案件并不鲜见。这其中,中介机构作为重要的“看门人”,有时却重短期利益、轻长期诚信,为市场风险遮阴。

“这些顽疾和乱象屡禁不止,说到底是资本市场有待完善优化促进上市公司专注主业、讲究质量的驱动机制。”有资深市场人士对此强调,健康的市场机制应该是市场各方真正履职尽责,行政监管、市场约束和司法约束同样起效;“行政的手”去明确责任边界,“市场的手”去实现优胜劣汰、“司法的绳”去刚性约束。只有在这种生态下,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会得以全面提升。

该人士更强调,构建健康的市场环境,是需要上市公司、监管部门、投资者、中介机构等各主体的合力。上市公司要担起主体责任,聚焦主业、经营稳健、治理规范,同时强化“关键少数”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共绑。中介机构要承担把关责任,勤勉尽责,业务收费要与其执业质量和责任担当相匹配。而作为重要参与者与主要受益者,投资者更要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避免盲目跟风炒作、短期投机,真正形成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基本理念,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