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空调市场还会下行,变频空调是“救命稻草”

第一财经 2019-09-25 18:17:23

作者:王珍    责编:宁佳彦

预计2020年家用空调市场仍然面临回调压力,变频空调将是产业升级的机会点。

经过三年的高速发展,空调产业出现回调。据产业在线家电事业部研究总监索晓芳透露,2019年冷年(前一年8月1日到今年7月31日),中国家用空调产量1.49亿套,同比下降4.4%,其中内销出货量9170万套,同比下降5.9%。不过,国家空调新能效标准即将发布,能效升级将使空调行业迎来机会。

9月24日在南京举行的首届空调产业生态论坛上,产业研究机构产业在线发布了《2019冷年空调产业发展及预测报告》。索晓芳说,2019年7月国内家用空调出货量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出口虽然持平,但是内销出货量同比下滑9%,所以,家用空调行业后续发展的调整压力依然存在。

价格战和高库存

在房地产市场低迷、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2019冷年家用空调市场承压前行。

索晓芳说,空调销售相对于房地产销售有一个滞后期,2018年国内房地产成交量增速1.3%,2019年1-7月份国内房地产成交量下滑1.5%,所以预计今年9-12月份国内空调行业发展平稳,而2020冷年(从今年8月1日起)国内空调行业依然会存在较大的回调压力。

房价变化对空调消费也产生较大影响。2017年、2018年以后,二三线城市房价出现了普涨的情况,包括空调在内的家电消费、汽车消费都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趋势。

激烈的竞争使2019冷年空调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价。索晓芳认为,一是因为今年增值税减免3%;二是原材料价格处于下行周期,今年下半年、明年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机会不大,后续走势还需关注。

库存也高企。2019冷年空调业内销出货量9170万套,终端销售8467万套,因此2019冷年国内空调库存又增加了600多万套;同时,8467万套的国内终端销售规模比去年同期小幅下滑。产业在线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国内空调库存达4862万套,处于同期的历史最高点。

不过,索晓芳认为,库存主要集中在主力空调企业,而主力空调企业消化库存能力较强。只要主力空调企业出货保持顺畅,整个空调行业就会保持比较平稳的发展趋势;但是如果主力空调企业遇到较大的出货阻力,将存在价格调整的可能性。

国内空调销售渠道也酝酿变局。2019年上半年,线上市场的份额已经上升到接近39%,线上市场的增速大大高于线下市场。但是,线上市场增速也已出现大幅萎缩。所以,线上和线下渠道如何融合、空调企业如何平衡三方利益、线下经销商如何转型,值得思考。

能效升级的机会

展望2020冷年,产业在线预计,空调行业仍然面临回调压力,出货量将会小幅下滑,其中内销出货量预计将同比下滑2~3%,出口量将保持轻微增长,但空调出口还存在汇率波动、某些区域市场下滑的风险,如很多欧洲采购商2019冷年采购量是常规的2倍,新冷年有压力。

市场机会在哪里?绿色环保、变频高能效将成为未来推动空调产业结构升级的两大重点方向。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六部门发布了《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家用空调等制冷产品的能效水平要提升30%以上。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订新的空调能效标准。

从推进的进程看,国家新的空调能效标准,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颁布。索晓芳预测说,这将推动变频空调在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普及。产业在线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冷年末,变频空调在国内空调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渗透率已上升到接近58%,未来渗透率还会持续上升。

据苏宁家电集团空调公司、中央集成公司总裁王振伟介绍,苏宁线上渠道,一级能效变频空调的销量占比2018年是38%,2019年大幅提升到60%;线下渠道,一级能效变频空调销量占比也从去年的56%提升到今年的72%。“苏宁在核心一二线城市明年开始销售的将全部都是变频空调。”

随着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索晓芳预计,采用新冷媒的绿色环保空调,也将是发展趋势。2019冷年家用空调采用32冷媒比例已经超过33%,从格力独力推动变为全线空调品牌都加速切换。

此外,消费分层也是机会点。索晓芳说,从今年1-7月家用空调分价格段产品销售份额看,一方面高端空调份额与去年同期相当;另一方面低价空调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房地产精装修市场、家庭中央空调市场,尤其是带有采暖、新风及智能安防功能的中央空调产品,受到追捧。

“家用空调市场有3000多亿元的规模,遇到短期调整也符合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索晓芳说,中国家用空调产能占全球85%,且产业链完善,不是短期能转移的,加上节能环保将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空调行业长期看还是比较乐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