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行动的全面启动需要规范健康产业发展,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关于印发《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下称《行动纲要》)的通知”。
目前,中国启动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启动中国的健康行动,并给出健康领域的产业规划: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8万亿元,到2030年达16万亿元。
此次行动纲要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健委、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医疗保障局、银保监会、中医药局、药品监管局等21个部门联合制定。
21个部门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10项重大工程: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扩容工程、“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工程、中医药健康服务提质工程、健康服务跨界融合工程、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工程、健康保险发展深化工程、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健康产业人才提升工程、健康产业营商环境优化工程和健康产业综合监管工程。
“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医改都是在改革医疗行业的末端和终端,这样永远走不通,因为它只改革了末端。”一位专家表示,中国新一轮医改瞄准前端,改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全链条的管理。在此情况下,产业也有两个转变:一是市场本身的转变,预防类保健类的产品会迎来春天;二是行业政策的调整,医保将代替末端医疗成为整个健康链条的核心政策主体。
上述专家认为,从产品端到服务端转变,就是从实体端向虚拟端转变。实体端是产品、是物流,虚拟是服务、是平台,无论是管理人才培训、高水平临床实验服务、审评服务、健康教育,还是商业保险、健康管理等,都是虚拟端的增长点,也就是“十三五”期间大健康格局转变下的新市场切入点。
目前,全国共有慢性病患者近3亿,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已成为最主要的健康威胁。据统计,我国城市和农村因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高达85.3%和79.5%,这些慢性病超过六成是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病的主要手段,其中营养防治至关重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也指出“推动营养相关慢性病的营养防治。制定完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癌症等慢性病的临床营养干预指南。对营养相关慢性病的住院患者开展营养评价工作,实施分类指导治疗。建立从医院、社区到家庭的营养相关慢性病患者长期营养管理模式,开展营养分级治疗”。
健康产业是向社会提供健康服务的集合,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融合度高。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一项重要任务,既是改善民生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具有重大意义。但当前我国健康产业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科技含量不高,跨界融合不充分,健康保险发展滞后,人才要素短缺,营商环境和行业监管不够完善等短板弱项。
海南思坦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金光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人们对营养健康知识的认识不充分、不科学以及权威指导缺失,导致部分群众因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而引发疾病。科学发展营养健康产业,满足人们美好健康生活的追求,是政府、人民和产业共同一致的期望。
而我国营养健康产业发展之路仍存在不少问题。“健康产业发展不均衡,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产业创新相关政策不清晰,产业难以放开扩大科技创新活动,产业投资普遍规模不大,行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投入普遍较少,低水平复制较多。”韩金光指出。
专家称,本次21部委联合制定的行动纲要是健康产业的政策落地,将有力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是利国利民的民生产业和朝阳产业,从国家层面重视营养健康科学研究,运用法治和监管的力量促进产业发展,既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人口素质,又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
支持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物流、环境基础设施、教育、文旅、医疗、住宅老旧电梯、电子信息、设施农业、粮油加工、安全生产、回收循环利用等领域约8400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
根据方案,行动措施包括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优美生态环境建设行动、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行动等6大行动、共16条举措,推动健康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统一政府行为尺度,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鼓励和禁止的具体行为,治理和防范有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行为和做法,依法依规整治企业无序竞争。
修正草案增设了多条与“反内卷”相关的款项内容,完善了关于低价倾销、哄抬价格、价格串通、价格歧视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定。新增数字经济监管条款,弥补制度空白,对算法定价以及大数据杀熟等新型问题进行相应调整。
国家发改委将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