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这个指标引发经济学家密切关注,西南城镇化正在加速

第一财经 2019-10-13 21:03:57

作者:林小昭    责编:杨小刚

西南地区在近几年交通条件大幅度改善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始提速,经济也开始快速增长。工业化加快不仅会提高工业用电增速,同时工业化加快带动城镇化,也会带来居民用电量的增长。

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变紧密相关。

经济学家李迅雷日前所做的一份《中低收入群体流向何处——基于彩票、用电量数据的猜想》研究指出,中低收入群体或许正在向西南方向回流。该研究认为,包括四川、云南、安徽、广西、江西、湖南、海南等省,用电量相对增速较高,反映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活跃程度,这对中低收入群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用电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根据中电联发布的2019年1-8月份电力工业运行简况显示,1-8月,用电量增速前十名的省份分别是,西藏(14.7%)、广西(12.0%)、内蒙古(11.7%)、海南(10.9%)、云南(9.8%)、新疆(8.6%)、湖北(8.2%)、四川(8.1%)、安徽(7.6%)、江西(7.3%)。总体上看,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的表现较为突出。

具体到8月份来看,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6%)的省份有17个,其中增速超过10%的省份有:云南(27.9%)、广西(17.3%)、江西(14.2%)、湖南(13.9%)、西藏(12.4%)、湖北(12.2%)、内蒙古(11.5%)和海南(11.3%)。可以看到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西藏增速十分亮眼。

那么云南、广西等地的用电增速为何如此快?这与这些地区目前面临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这些地方山地多、平地少,原有的交通颇为不便,属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之一,工业化、城镇化、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总体上看,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阶段。

云南省2018年的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年云南全省生产总值(GDP)17881.12亿元,全省人均生产总值3713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64644元的57.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829.5万人,全省城镇化率达47.8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1.77个百分点。

在广西,2018年广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22%,比上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这也是广西城镇化首次超过50%大关,不过这一水平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过工业化、城镇化率比较低,意味着发展空间也比较大,尤其是在近几年交通条件大幅度改善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始提速,经济也开始快速增长。工业化加快不仅会提高工业用电增速,同时工业化加快带动城镇化,也会带来居民用电量的增长。

以云南为例,2019年上半年云南省实现生产总值7957.43亿元,同比增长9.2%,比全国(6.3%)高2.9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各省份中领跑。

云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云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高于全国(5.6%)4.4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全省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6.7%。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对第一财经分析,像原有的基数比较低,这几年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资的拉动效应比较明显。另外,随着一些工业项目的上马,当地原有的电力等能源优势也逐渐转化为工业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

广西财经学院教授郑铁桥对第一财经分析,广西的区位优势还是比较不错的,但原有的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比较滞后,现在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正处于一个加快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加速度的过程中,用电增速会比东部沿海等区域快一些。

郑铁桥说,这几年广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很大,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广西也在加快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改善后,产业的发展成本会明显降低,有利于相关产业在特定的区域集聚,大湾区的一些发展要素也会往广西这边集聚,从而加快广西经济的发展。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尽管南方沿海发达地区领先于北方沿海地区,但是南方的中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不如北方。西南地区山地多,平原少,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人均GDP一直不高。但近年来,随着西南地区经济的崛起,我国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从更大的区域发展格局来说,云南、广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也体现了我国区域格局的一个重要变化,即新中国7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区域协调发展正不断增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