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高善文最新演讲:人民币不仅已经跌透,而且已经跌过了

第一财经 2020-09-02 11:48:38 听新闻

作者:高善文    责编:任绍敏

未来人民币将会进入较长的升值过程,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提升。

长视角下的资本市场

分享三个指数,把2015年最高点设定为100 ,选取上证综指、沪深300、沪深300(剔除金融)。

上证综指和沪深300在2017年之后,长期一致性已经消失。

上证综指和2015年6月高点还差30%,但是沪深300指数和5年前高点已经非常接近,如果剔除金融指数,已经超过历史高点。指数走向出现非常大分化。

2018年经历了剧烈去杠杆,沪深300并没有跌破前期低点,中美出现贸易摩擦。因为中美之间出现的问题,A股指数被系统性抑制了10%左右。并不是所有的条件都是有利的,但是沪深300在熔断后表现还是强劲的。

为什么2015年后出现分化?是继续追踪上证综指还是跟踪沪深300?

如果观察沪深300全收益指数,即如果把分红折回收益,截至今年8月,全收益指数已经超过2007年历史高点,处于历史最高点。

原因有很多,分享一个很重要的宏观原因,就是实体经济板块和金融板块盈利能力的分化。

我们把沪深300分解成2个板块,一是实体经济板块,二是剔除金融。

通常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和宏观经济存在相关关系。2016年初之前,随着经济增速下行,企业能力不断下行。这一下行不仅体现在盈利面,也存在于估值面。

过去五年,经济稍微恢复,实体企业盈利能力弹性增加,经济下行,对企业负面影响变弱。

过去十年,银行板块ROE(净资产收益率)处在持续下降过程中,现在并没有把握说银行ROE已经见底。银行ROE下降有很多原因,包括利率自由化导致利差缩窄、巴塞尔协议监管导致去杠杆、新增贷款造成坏账增长等,这些因素很可能是不可逆的。银行股价长期低迷,解释了上证综指和沪深300的差异。未来在银行板块盈利能力恢复前,上证指数对市场走势代表还是在变差。

但是还是要回答,为什么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盈利能力有很大回升?

2015年我们走过了这样一个转折点,在竞争性领域产能过剩有所缓解,市场力量推动的去产能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2011~2015年产能过剩不断推动去产能,行业竞争格局变得稳定,新的竞争对手进入越来越少。尽管经济增速不高,盈利能力开始回升,2015年以前盈利是需求驱动的,2015年后,企业能力是由供给驱动的。供求平衡得到了系统性改善。

有没有宏观数据可以证明?我们把中国工业名义增长(代表销售收入)和制造业名义增速放在一起做了比较,2015年之前,制造业投资增速一直高于销售收入增速,2015年后,制造业投资在很低的水平下稳定起来,大致在4%左右,收入增速则在5%左右。

如果放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考察,疫情对实体经济带来很多扰动,可以断言疫情期间,在很多领域,一些企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退出市场。美国有不少百年老店都消失了。当经济完全恢复正常后,竞争格局进一步改善。企业对价格控制能力更强。如果供给侧改革是这一轮企业能力上升的催化剂,疫情则是另一次供给侧出清,进一步造成企业能力提升。如果从中长期角度看,2015年以来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趋势没有结束,疫情加强了这一趋势。

这一趋势反而对银行业绩有一定负面作用。

从估值角度看,沪深300估值处于历史高位,处于偏贵状态;市盈率看,处在最贵象限,说明指数上涨背后还有其他力量的作用。

社会融资状况

社融井喷背景下,信贷市场利率明确持续下行。今年二季度一般贷款加权利率已经低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最重要的解释是政策推动下,信贷供应增加非常大。利率下降有些不合理成分。

为了理解流动性如何影响资本市场,提出了资产重估理论。里面有个基本场景,就是如果看到信贷上升伴随着利率下降,意味着信贷异常宽松,必然伴随着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上升。

2018年是个相反的情况,社融下降、利率上升,股票市场面临压力。

今年的复苏牛都发生在宽松背景下。

看一下房地产市场。2月份信贷井喷,3月房地产销售开始加速。70城市二手房价格也出现波动上行情景。一线城市6月后,房价上升有减缓,20多个二线城市和40多个三四线城市,房价继续上升。

房地产发生了和股票市场类似的变化。

资产重估预言的情形依然在出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估值处于偏高状态。现在流动性处在罕见宽松状态。

泡沫化是不可持续的,或者通过盈利吸收,或者估值修正。泡沫如何结束很难预测,但是从历史上看,如果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一定伴随着估值下行,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会大幅调整。只是目前紧缩信贷没有强有力的理由。

现在问题是信贷收紧什么时候出现?有的时候收紧是主动的。

长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

从很多指标来看,“8·11”汇改已经5年了,人民币总体上一直处于贬值通道,大概贬值了1元或者10%。用实际有效汇率衡量,贬值也超过7%。与这种贬值趋势相应的,政府对资本流动采取了相当强的控制措施。

我认为,过去五年,人民币经历的贬值过程已经结束。人民币不仅已经跌透,而且已经跌过了。未来人民币将会进入较长的升值过程。也许很快就会开始。

几个证据:

一是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份额,2015年是个很重要的分水岭,之前中国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显示中国贸易品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是2015年之后份额连续下行,显示了中国出口品竞争力下降,原因是2005~2015年人民币处于明显高估状态。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2014~2015年,美元汇率经历了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汇率则缺乏弹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随之升值,达到历史峰值。中国是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或者表现为通货膨胀和工资上涨,或者汇率升值,中国对通胀控制相当成功,所以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统计看,人民币有效汇率显著高于趋势线水平。

“8·11”汇改带来人民币汇率下跌,应该是人民币被高估,不能归结于敌对势力、汇改方案、流动性过剩。之后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汇率始终很弱,根本原因就是被高估。很多证据显示,人民币已经跌透了。

因为贸易摩擦,中国对美出口大幅下降,但是2019年中国出口份额比2018年更高了。中国出口份额开始逆势上升。2020年中国的全球出口份额会更加提升,背后原因是人民币处在低估状态,中国产品出口获得了额外竞争力。

今年有一些因素抑制人民币升值,一是中美经济不断摩擦短期对人民币有一些抑制,二是信贷异常宽松。

证据二是美元汇率处在贬值趋势之中。可以找出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优势在疫情期间和之后会有明显下降。2008年后美国经济率先恢复,货币政策实现正常化。但是这次,美联储最近几年货币政策正常化是很难的。

保守的结论,美元继续升值可能性已经很小,即使稳定在目前水平也不影响人民币升值趋势,如果贬值,则将会强化人民币升值趋势。

人民币升值会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在国际投资者资产配置比例中,人民币资产比例显著偏低。同时中国金融开放进程在加快,有助于降低股票市场波动,增强上升趋势。

也许人民升值在资本市场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甚至排不到前两位,但是作为额外因素,值得我们考虑。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即使中国工业正增长,全球工业生产还是负增长,商品消费量很弱。即使有中国房地产、基建拉动,螺纹钢产量增速也低于疫情前。

但是很多大宗商品价格都超出了年初水平。有很多解释,比如有些商品具有金融属性。我们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商品供给造成扰动,有些抑制是长期的。

全球工业品价格基本是同步的,所以需要全球性的解释。

当供应链受到抑制时,一个关联变化是失业率会大幅上升。即使中国经济恢复,失业率有所下降,但是依然高于疫情前。劳动参与明显更低,农村外出务工人数下降了700万人。

就业压力依然存在,一是因为疫情影响,二是很多企业的消失是永久性的。

中国受疫情影响时间比较短,美国受影响时间会大很多。

与工业品价格超过疫情前相对应的,CPI服务价格下降速度还是很快。

如果经济供应能力部分消失是永久性的,如果疫情后需求恢复,很多产品将面临明显价格压力,即通货膨胀压力,有利于企业盈利提升。但是因为很多企业永久消失,就业还是存在压力,工资存在下行压力,通胀压力又比较低。

美联储更看重就业市场,对通胀不那么看重,推行平庸通胀政策。

中国过去服务业价格比重越来越大。个人认为,通胀压力上升到某个临界前,例如CPI 3%、PPI 5%以上,紧缩政策必要性不强。

现在市场估值是无法在紧缩环境下维持的,但是紧缩理由还不充足。

(作者系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经济学家圈”,原标题为《高善文最新演讲:本轮股市为什么涨?还会继续涨吗》。

举报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美国对华发起新301调查,对中国造船业影响有多少?

此次301调查的政治性和经济性特点明显大于法律性,并可能改变全球造船业的生态环境和竞争条件。

昨天 00:14

央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和决心不会变

朱鹤新表示,人民银行、外汇局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和决心是不会变的,人民币汇率有基础、有条件保持基本稳定。

04-18 15:47

管涛:2023年全球外汇储备变化与中国资本流动状况︱汇海观涛

现阶段中国资本外流压力主要来自外来证券投资流入放缓或逆转。境外投资者担心的不是汇率涨跌,而是汇率僵化可能引发的“不可交易”风险,汇率灵活反而有助于减轻对资本外汇管制手段的依赖。

04-07 22:46

管涛:汇市异动的“试盘”信号丨汇海观涛

3月底汇市异动是在前期低波动突然放大的情况下,被压抑的情绪和压力阶段性地集中释放。

04-01 20:40

汪毅:汇率之惑:稳汇率和降息一定是矛盾的吗?

此次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外部事件产生的冲击。3月中旬以来,伴随美国2月份通胀数据强于预期,叠加日本宣布退出YCC且基准利率由-0.1%上调至0-0.1%、瑞士意外降息,美元指数强势拉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3月22日一度跌破7.2,但是此轮贬值并非是人民币单边贬值,日元、泰铢等亚洲货币在3月以来也在面临贬值压力,同时我们发现,一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并非是同向的,2024年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波动率一直处于一个极低的位置,这次外部冲击在客观上促使人民币汇率恢复了一定的弹性。 汇率有一定贬值空间,但属于区间性质而非趋势性质。此轮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贬值中,我们发现,USDCNY、USDCNH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贬值幅度差异是比较大的,这也造成了人民币的在岸价和离岸价、中间价和离岸价价差绝对值均达到了今年以来的最大值,政府可以通过干预中间价,以中间价作为“锚”调控人民币汇率, 此次从价差的角度来看,此轮贬值可能会对中间价造成一定压力,汇率尚有一定的贬值空间。从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角度来说,我们既需要币值有一定合理的波动性来维系流动性,又需要币值相对稳定,因此政策上“稳汇率”基调一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此现在的汇率的波动率重新回归合理区间对人民币国际化有着积极影响,另外一方面,政策端也一直在防范一致性的贬值预期形成,从2023年第三季度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就可以看出,政府的调控力度一直是比较合理有效的,一旦触碰到7.3的位置,汇率便开始快速回升。 “稳汇率”和降息并不矛盾,重点在于合理运用政策工具。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价格工具大多是通过调降LPR实现提振经济的作用,对于MLF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LPR(5年)属于贷款人长期贷款的资金成本,而MLF属于银行间的借贷成本,从作用上来说LPR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更大,后续出于提振国内经济的需求,LPR仍有调降空间,且LPR和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较弱,政策工具的多样性可能会提升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03-29 02:46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