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将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煤电等领域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
“去年,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动作不断、成果频出,力度大、模式新、效果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彭华岗这样评价2022年的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工作。
他介绍,主要有以下亮点。一是优化关键领域布局,中央企业新设和战略性重组稳步推进,比如组建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实施重组。
二是做强做精主业实业,专业化整合迈上了新的台阶。去年一共有37家中央企业25组专业化整合项目分两批开展集中签约。
三是注重发挥协同效应,资源整合融合工作深入推进。重组后的鞍钢加快落实“钢铁+矿山”双核布局,持续深化内部资源整合融合,推动全国最大单体地下矿山西鞍山铁矿开工建设。国家管网做好整合后续工作,大力协调省级管网融入国家管网、管道设施及企业股权转让。
彭华岗表示,推动专业化整合,有利于有效解决中央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打造主责主业更加聚焦、业务结构更加清晰、核心能力更加突出的优势企业。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进、退、整、合”为着力点,加强重点示范项目的协调推进,不断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
他进一步解释称,“进”就是要瞄准高水平、导向性,支持推动国有资本协同合作,促进固链、补链、强链、塑链。“退”就是要持续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和非主业非优势业务退出,做好产能过剩行业整合,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整”就是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煤电等领域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合”就是支持中央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加强内部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
今年1月5日、1月12日国资委相继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均特别提到“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新年以来,央企专业化整合密集落地。1月6日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新能源智慧运维服务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涉及14家中央企业共22个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此次合作的开展也标志着中央企业新能源整合从单个协调向整体推动转变,新能源管理从分散式向精益化转变,新能源运营从单兵突进向合作共赢转变,新能源发展从规模扩张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
1月10日,国家电网与国家电投完成了生物质发电项目专业化整合,即国家电网旗下的国能生物管理权将正式移交给国家电投。同日,中国电建与通用技术集团完成了医疗资源专业化整合项目的签约。
1月14日,中国三峡集团与中交集团水利电力建设资源专业化整合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经协商一致,中国三峡集团将所属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划转中交集团。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刘兴国认为,2023年的专业化整合将明显提速,会有更多领域更多企业推进实施专业化整合。一些具有做强做优做大紧迫性的行业领域,有望成为央企专业化整合的优先推进领域,如网络与软件服务、新材料、新能源与储能、环保、资源勘探开采、检验检测、医疗服务与制药,以及工程承包等领域。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表示,专业化整合包括对内部现有资源的整合和对外部资源的并购,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运行效率,产生规模经济,达到提升全价值链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她建议,专业化整合之后,不仅要注重“整”更要强调“合”,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聚焦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中央企业与外部资源有机结合。
今年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6万亿元、利润总额6462.7亿元,有效投资持续扩大,“两重”“两新”重大项目总投资破万亿元。
我国已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场景应用深度融合,既关系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升级迭代,也与央企自身实现转型升级息息相关,可能成为“一点破全局”的关键一招。
国资委强调,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以改革促发展、增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