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资源循环视野看垃圾分类商业模式创新:品读首部《中国垃圾分类发展报告》有感

第一财经 2023-07-18 10:14:13

作者:王泠一    责编:国子昂

在十四五规划周期之前,每年暑期都是城乡市容和环卫的挑战期。近年同样进入七月夏季之后,却是相对从容得多。这是因为今年7月1日,是《上海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四周年。根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建平公布的最新判断:上海居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均达到95%,已形成垃圾分类“上海模式”。他列举了一组数据:“今年1-6月,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7460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1.98吨/日,湿垃圾分出量9042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7158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湿垃圾分类量比《条例》实施前分别增长1.8倍、14倍、65%,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6%”。

这四年,上海的成就和对全国的影响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积极评价。如有美国智库如此概括:“让有价值的商品在供应链中循环是桩好生意,而上海只是开始;在中国会有更多的城市以及商业机会出现。特别是私营部门即越来越多力图以经济手段解决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的初创公司正在涌现,新技术如智能回收站等也伴随着资本市场的热情不断出现”。

而对于这一符合国家利益、人民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前景的重大课题,以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领衔的专业团队提交了新时代答卷。也就是在今年的初夏,笔者很荣幸地收到了杜欢政教授引领专业团队所取得的理论实证方面的突出成果——首部《中国垃圾分类发展报告》,体现出了追求卓越的同济学术品质和智慧。笔者精读之后,对这全国第一本专业性发展报告中的第六章即——《中国垃圾分类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有感触。它反映了杜欢政团队循环经济理论联系实际、又从城市治理实际中提炼商业创新模式案例的优良作风。杜欢政团队的足迹深入中国各地,就城市案例而言突出的就有即将举办大运会的西部成都和即将举办亚运会的东部杭州;同时还有北京和上海等新典型。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推出中国首部《中国垃圾分类发展报告》

成都人口已超过二千万,被誉为天府之国、更是海内外旅行者夏季西部首先目的地。而我也注意到:城市是财富与智慧的聚集地,也是各种新产品、新服务、新生活方式的汇聚之处。当创造性的产品日益增多,伴随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也随之增加。于是,能否有规划、有方法地处理不断增加的废弃物,是现代城市的必备功能,也成了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近年来,不少成都新经济企业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有益尝试,成为垃圾分类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杜欢政团队在《中国垃圾分类发展报告》中,就介绍了成都创新案例。

同济大学杜欢政教授在专题演讲中

作者于今年五月同济大学校庆期间在其博物馆的留影

在分析其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杜欢政团队解构了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垃圾分类解决方案。该企业所取得的实际探索成果是:“让更少垃圾被送去焚烧填埋、更多垃圾得到资源化处理,小到保洁员用的清洁剂,城市垃圾桶的设计,大到下游的垃圾处理产业链,都有广阔的商业机会”;而其企业创始人的核心理念则是——用科技赋能一个传统的行业,可以给整个生态体系带来价值。据调研:该企业“取名奥北(aobag),其实就是因为公司是全国首创用‘袋子模式’做垃圾分类的企业。其服务核心就是一个回收袋,即用户只要将可回收物全部放进去,拿到投放点,以满袋换空袋即可,操作起来很简单”。而这款可以循环使用的回收袋,可以用在任何地方,比如居民家中、办公室、教室等。产生垃圾时,用户只需要稍微评估一下,手里的垃圾是不是可以丢进回收袋就行了。通过扫描袋子上的二维码,公司就可以知道谁丢了垃圾,并且通过微信/支付宝及时与用户互动。用户也可在微信、支付宝里看到自己袋子什么时候被收走,产生多少价值(包括返现以及节省了多少资源、碳排放等)。

焕然一新的成都是今年夏季海内外游客在西部首选目的地,图为成都博物馆场景一览

回收袋只是表面,背后其实是可靠的运营体系。即整个系统会有互联网技术、物流运输系统、分拣销售系统的支撑。这一无人化垃圾分类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网站和投放点,连接居民、社区、物流体系和回收再生系统,从而降低整体的回收成本,让可回收物得到规范专业回收,并进入再生循环体系,产生销售收入,让企业自身可以真正达到可持续运营。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3月,2017年6月在成都试运行开始,截至2022年底,已在成都、西安、北京、重庆、呼和浩特、佛山、上海、惠州、深圳、江门、肇庆、廊坊、汉中、德阳、眉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累计发展144492名个人会员、686个机构、436个自助投放点;付费购袋会员有33243名,目前公司已获得京东、峰瑞资本投资。

笔者也向杜欢政教授介绍自己的相关调研案例,如徐汇区枫林街道宛南六村垃圾库房安置了套智能设备,投放点上方的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智能识别,如果有居民在库房非开放时间段将垃圾随手丢弃在地上,智能设备会及时识别并对居民进行“云劝导”。这一套智能可视化监管设备,通过实时源头垃圾分类工作监管,强化垃圾分类工作的上下游协同管理水平。

对此,杜欢政教授希望我转告枫林街道办事处领导的是:其团队正在推动着上海和全国的垃圾分类进程,即从垃圾分类的1.0的干湿分类,再到2.0的资源化即分门类,重点就是分品种构建闭路循环,包括一次性纸杯、快递包装、外卖餐盒等常见物循环利用。其意义不仅赋能推进垃圾精细分类和资源化处理,而且能为社区的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带来崭新思维!

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截至2022年底,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同时我国将力争在今年年底前使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