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市公司“理财经”:结构性存款替代银行理财得宠,对信托“又爱又恨”

第一财经 2023-08-13 17:39:48

作者:安卓    责编:石尚惠

目前银行理财在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中的占比已低至7.67%,而在2016年,这个比例高达72.69%。

几家上市公司的公告,将中融信托推向产品兑付逾期的风口浪尖。

周五(11日)晚间,南都物业、金博股份相继发布公告,称此前购买的中融信托旗下的信托产品到期以后,本金及投资收益尚未收回,存在兑付风险。两家公司的体量都不大,投资的失利也将为其业绩带来一定压力。

事实上,去年以来,信托风险高发,尤其是作为底层资产主力的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通道后,信托产品“爆雷”事件时有发生,上市公司在委托理财的标的选择中,也已尽量回避信托产品。第一财经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今年以来,上市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购买的理财产品中,信托产品的占比不足1.7%,处于较低水平。

回顾历史,上市公司对于信托产品的投资态度可谓是“又爱又恨”,在信托风险高发期,上市公司信托理财的占比明显回落,而过了风险高发期,又出现了明显回升,其追求更高收益的心态始终存在。

与信托波段性的热度不同,银行理财在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选择中日渐失宠,目前的占比已经低至7.67%,而在2016年,这个比例高达72.69%。“收益不高,还有本金损失风险”,这或许是银行理财越来越不被待见的原因所在。

信托的波段性热度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类型主要包括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券商理财、基金理财等。

在这些投资标的中,信托计划往往收益最高,但风险也最高,所谓“富贵险中求”。所以,部分投资理念比较激进的上市公司更加偏爱信托计划,借此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整体业绩水平。

以此次“踩雷”的南都物业为例,其于今年4月份发布公告,投入近1.3亿元一口气购买了4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款券商理财产品和1款基金理财产品。

根据南都物业公告的现金管理情况来看,该公司最近12个月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信托理财的金额占全部理财金额的比例超过了44%,而相对低风险的银行理财规模占比不到0.8%。其购买的一款中原信托管理的集合信托计划,预计年化收益率高达8.71%,而结构性存款的预计年化收益率仅1.5%~2.9%。

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除了南都物业、金博股份外,咸亨国际以及此前吉华集团也“踩雷”了中融信托。由于信托计划多涉及房地产类项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去年以来,房地产信托风险频发。

上市公司在委托理财的标的选择中,也尽量回避信托产品。第一财经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发现,去年,上市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购买的理财产品中,信托产品的占比仅为1.11%,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金额合计仅为164亿元左右,相比2021年,无论是占比还是投资金额,均同步腰斩。今年同样在低位徘徊,截至目前,年内上市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金额在90亿元左右。

回顾历史,上市公司对于信托理财的热度与当年信托产品的爆雷程度成反比。比如,2019年是信托兑付大年,再加上前一年资管新规出台,要求打破刚性兑付,越来越多的信托风险暴露,“雷声滚滚”导致2019年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热度急剧下滑,而2020年~2021年又开始慢慢恢复。

这同时也能看出,部分投资风格比较激进的上市公司对于高收益金融产品的需求始终存在。

“做好资金管理和投资理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鑫鼎基金首席经济学家胡宇对第一财经分析说,预防“踩雷”的关键是对理财产品违约风险的防范,尤其是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之后,随着债务风险的不断增长,部分信托产品风险上升,上市公司如果缺乏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最好不要投资此类型产品。

谁在替代银行理财

与信托波段性的投资热度相比,银行理财已经越来越不被上市公司待见。

在过去,银行理财是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中的主力,在净值化以前,银行理财相对保本,还隐含着刚兑。

Wind数据显示,2016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中,银行理财占比达到72.69%,规模超过6000亿元,此后就一路下滑,去年仅为1600亿元左右,占比10.97%。今年到目前为止仅为413亿元,占比下降至7.67%,往日风采不再。

替代银行理财的是结构性存款,近年来,上市公司对于结构性存款的投资热度持续上升。2017年之前,结构性存款在上市公司的理财池子中占比还不到两成,2017年超过20%,2018年超过40%,2019年超过50%,2020年超过60%,今年到目前为止,占比已经达到67%,成为上市公司的理财担当。

尽管今年结构性存款收益下降趋势明显,但相较普通定存仍有收益优势。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刘银平说,保本理财产品退出、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之后,结构性存款对企业的吸引力增强,尤其是去年经历理财“破净潮”,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明显减少,购买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的现象增多。

收益凭证优势开始凸显

除了结构性存款外,还有一款金融产品在今年突然成为上市公司理财池子中的“黑马”。

Wind数据显示,年内上市公司购买的券商理财产品已经超过500亿元,超越银行理财,占比接近10%,处于历史最高点,此前历年的占比一般在3%~6%之间。

券商理财主要包括资管计划、收益凭证等,尤其是其中的收益凭证增速迅猛。

所谓收益凭证,是指证券公司依法发行,约定本金和收益的偿付与特定标的相关联的有价证券。收益凭证的产品设计灵活,种类也十分多样,可以划分为本金保障型和非本金保障型,本金保障型更受上市公司青睐。

从收益率来看,收益凭证高于银行理财和结构性存款,低于信托计划和资管计划,在过去较其他产品没有显著优势,但随着去年以来银行理财净值剧烈波动、信托风险高发,收益凭证却可以承诺保本保收益,而且本质上是证券公司以自身信用为担保,信用风险整体较低,其替代性的优势才凸显出来。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