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连续7年“种草喜马拉雅”,给当地带来了什么?│一线调研

第一财经 2023-09-05 13:50:16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秦新安

在如今的西藏,草原不仅是畜牧业的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招商引资的资本

连续7年,在西藏喜马拉雅地区共播种566万平方米绿麦草,面积约800个标准足球场,或许只相当于西藏几户牧民的草场面积。除了为严重退化的土地增添绿色和生机,还带来了什么?

“‘与绿色同行’自然堂种草喜马拉雅公益行动已进入第七季,撬动的不仅仅是生态效益,更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月5日,在西藏日喀则拉孜县的一处绿麦草地旁,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今年4月,该公益行动在海拔4200米的拉孜县播种下100万平方米绿麦草,经过5个月的成长迎来了收获。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1米高左右的绿麦草长势旺盛,田野上一片翠绿。

徐光介绍,种植绿麦草不仅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环境,还能给牧民提供牧草资源和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缓解草畜矛盾、稳固土壤碳汇

9月5日,拉孜县锡钦乡岗西村,白云萦绕在山间,成群的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这里原本是一片荒滩地,遍地是砾石、粗沙。如今变成了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岗西村村民扎西告诉记者,他本人就是种草喜马拉雅公益行动的受益者。扎西家里养了9头牛、30只羊,有60亩草场。他说:“想都没想过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也能种出跟小树一样高的草。有了这么多草,牛羊能吃饱了。”

岗西村第十一批驻村工作队队长巴桑介绍,岗西村160户村民全部参与了种草公益行动,种植的绿麦草可分配给牧户作为饲草使用,每户约150斤左右,人数多的牧户会获得300斤到400斤,减少了外购牧草的支出。

拉孜县副县长李贇峰也告诉记者,公益项目实施前,锡钦乡岗西村环境较差,尘土飞扬、牛羊饲草紧缺、村民收入偏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4000余元。截至目前,岗西村村民种草分红每户已超过6400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已超过21000余元,同比增长了50%。

在岗西村种植的绿麦草由中国科学院研发,这一高原耐寒植物不仅根系发达、生长快,还耐旱耐贫瘠,抗寒性强,可以长到2-3米高,每亩产草量在2000斤左右。绿麦草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牧草资源,留在土地内的草根则会在翻犁之后成为肥料,改良土壤。

9月5日,拉孜县锡钦乡岗西村村民(自右至右)旺堆加布、益西、米玛在观察长势旺盛的绿麦草。摄影/章轲

在绿麦草收获现场,伽蓝集团公益基金项目负责人陈涓玲告诉记者:“之前种草的土地已经可以种土豆了,说明土壤得到了改良。”她说,人工草地是解决饲草总量短缺和全年均衡供给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首要保障。“双碳”目标下,高原适宜区域的土地高效利用还有助于稳固土壤碳汇功能。

上海与日喀则是对口帮扶城市。2016年,这家上海民营企业携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成立喜马拉雅环保公益基金,致力于喜马拉雅冰川、珍稀植物和动物、独特文化的保护。

2017年5月,该公益行动捐赠100万元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亚东县种植了66万平方米的绿麦草。按当地2017年饲草销售价格2.6元/公斤计,每亩收入有1040元。亚东县堆纳村139户户均收入达到7482元,人均收入有1898元。

2018年7月,该公益行动在林芝市鲁朗小镇种下3.3万平方米龙胆草,并开启龙胆草驯化生态栽培示范项目。扎西岗村68户326位村民参加了植物园修建和龙胆花养护管理,第一年总收入就有8万元。

2019年7月,公益行动在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艾玛乡种下100万平方米的绿麦草,为牧民们提供了11.3万斤冬季牧草,减少牧草开支约344.2万元。2020年,公益行动又在艾玛乡种下100万平方米的绿麦草。

公益项目进驻前,锡钦乡岗西村环境较差,尘土飞扬、牛羊饲草紧缺、村民收入偏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4000余元。截至目前,岗西村村民种草分红每户已超过6400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已超过21000余元,同比增长了50%。

“项目的实施改善了亚东县牲畜越冬饲草料不足、草畜矛盾尖锐的状况,降低了牲畜越冬死亡率。”陈涓玲说。

西藏全区推广人工种草项目

占全国草原总面积39%的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和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数百万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家园。

其中,西藏是全国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省区。据统计,西藏草原总面积达12.01亿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6.5%,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30%。

记者在西藏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西藏通过实施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草原资源监督、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等措施,草原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但草原生态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西藏海拔高,气候干燥,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的共同影响,西藏天然草原局部退化形势严峻,同时草原管理利用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每年因饲草料缺乏,造成大量牲畜掉膘死亡。

9月2日,西藏林芝地区的高山牧场。旅客们正在骑马。摄影/章轲

保护并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人工种草项目,以缓解草畜矛盾带来的草原生态安全问题。

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自治区农牧厅提供的1066个全区人工种草地块中选取153个典型地块开展人工草地卫星遥感监测分析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种草区域牧草长势喜人。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人工种草在牧草产量、品质以及抗自然干扰、区域水土保持、保证牧草资源稳定等方面优势明显,大面积开展人工种草还可以有效降低风对土壤的侵蚀并有效应对土壤沙化。有研究表明,有草皮地面与无草皮地面相比,地面径流量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

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资源

依托国家农牧投资资金和公益基金,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艾玛乡成立了人工饲草种植农民合作社,将8个行政村共计1319户7104名村民纳入合作社,人均年收入有13000多元。目前人工种植牧草面积4.02万亩,每年可为当地农牧民节省近500万元购买牧草费用。

艾玛乡人工种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久列介绍,当地过去饲草种植面积有限,农牧民的牛羊到了冬天就闹“粮荒”,不得不去外地购买牧草。每家每户买牧草要花费1万多元。现在,牧草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能卖到那曲等地。

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在如今的西藏,草原不仅是畜牧业的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招商引资的资本。五色草甸的帕里草原、百花绽放的鲁朗花海牧场,以及字嘎草原、美玉草原、邦达草原、邦杰塘草原……这些地方,正在成为西藏的“印钞机”和农牧民增加收入、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在当雄县阿热湿地牧场,牧民曲嘎告诉记者,农牧民的家庭收入有几项:畜牧业收入,一只牦牛价值1.8万元至2万元,有的牧民家庭有几十只牦牛,每年牦牛的肉、奶收入有50万元左右;目前国家的草原生态奖补资金补贴标准是禁牧草原每年每亩7.5元,草畜平衡草原每年每亩2.5元;民宿旅馆、做生意和务工收入,每年也有十几万元。

9月2日,西藏林芝市鲁朗小镇一景。摄影/章轲

距林芝市巴宜区70多公里、平均海拔3385米的鲁朗小镇,拥有冰川、雪山、森林、草甸、湖泊、瀑布、河流、温泉及多个牧场,其中的高山牧场是林芝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草甸牧场。

记者在扎西岗村看到,高山牧场已经成为当地牧民发展观光旅游的重要“本钱”。鲁朗管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白玛拉吉告诉记者,“今年暑期来鲁朗旅游的各地游客众多,一房难求。”仅景区内的扎西岗村就有家庭旅馆51家、销售土特产农户30家、供游客租骑马匹60余匹、租赁服饰农户10余家。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年收入能达到600余万元。

去年底出台的《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草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大成熟治理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建设草原生态修复示范区。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推动草原地区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苜蓿、燕麦等高产优质饲草种植。培育发展现代草产业。

9月1日起施行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也提出,鼓励和支持公益组织、社会资本参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

据国家林草局此前“关于继续加大西藏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复文介绍,2021年通过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06亿元,通过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补助项目安排中央财政资金3.47亿元。在工程项目支持下,西藏全年完成草原生态修复治理608万亩。2022年,已安排中央资金8.9亿元支持西藏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