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把握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调整机会 | 把脉中国经济

2023-11-17 18:25:07 听新闻

作者:刘功润    责编:蔡嘉诚

在未来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需要思考,如何能够避免被边缘化,这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推动。

(本文作者刘功润,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5.2%,显示国内经济恢复向好,但长期基础仍待加固,短期内总需求不足问题仍然突出。在中国经济外部环境趋紧,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未来亟需可持续的韧性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性增长减速承压十分明显,突出反映在四个方面:

第一,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市场尚在筑底,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拖累因素。尽管一系列稳楼市组合政策密集出台,但政策向市场传导存在时滞,而且政策的边际效应走弱。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政策如何调整,居民购房的意愿都不再高涨。特别是在去库存压力明显的三、四线城市,居民普遍持观望态度。

第二,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经济内外“双循环”格局面临挑战。据1-8 月数据,中国出口同比增速为-5.6%,增速较上半年、上年同期分别下行2.2、18.35 个百分点;对主要贸易伙伴东盟、欧盟、日本出口降幅有所扩大,分别为-3.7%、-10.5%、-8.6%,较上半年分别下行5.2、3.9、3.9 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同比减少17.4%。出口压力有多重因素,全球PMI均位于收缩区间,全球贸易持续低迷,外需市场持续不振;同时,原材料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贡献均为负,价格疲软拉低了出口金额增长。此外,近年来,部分产业链外迁以及美国贸易实施的“近岸化”“友岸化”政策对中国出口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三,劳动生产要素条件恶化,尤其是长期依赖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劳动力市场人才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增加了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老年人口增加势必加重社保财政负担,相应会对个人和家庭造成经济压力,进而又会抑制家庭消费;企业也被迫要应对劳动力短缺、消费结构变化、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

第四,市场主体信心与预期不足,短期内难以通过政策改变。从居民部门看,由于收入增长放缓、资产价格下跌,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直接抑制了消费意愿,表现为居民“存多贷少”、消费降级,大宗消费不旺。从企业部门看,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多数企业经营困难加大,效益显著下降,投资意愿减弱。

未来,应更多关注产业链重组与结构性调整机会。

一方面,全球化市场倒退之后寻求次优解,即是区域化国际市场。如今,全球制造业围绕美、德、中日韩,并以之为中心与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的全球产业链三大中心:北美产业链、欧洲产业链、亚洲产业链。亚洲产业链相对松散,还会受到其他产业链的侵蚀。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成为中国经济推进开放合作的重要内容。毋庸讳言,目前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由西方主导,“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整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等偏下部分,在未来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需要思考,如何能够避免被边缘化,这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推动。十年来,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在拿到共建国家的项目后,可以联合西方国家企业共同开发。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加上西方的设计理念,这样就可以为共建国家带来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和项目,由此三方都能得利,实现共赢,这样也能吸引更多西方国家参与共建。

另一方面,就中国经济自身而言,正在发生艰难而意义重大的结构性转型。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产业升级问题的凸显,中国经济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能力的提升、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这种经济转型,叠加疫情及国际局势影响,使得转型期阵痛更为深刻、漫长。危与机总是并存,经济结构性调整之中,也蕴涵着中国未来增长的空间。一是科技创新转型。科技兴国战略已经到了关键性时刻,要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在数字科技、智能制造、供应链数字化领域等各个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服务经济转型。服务经济已经确定性地成为经济体量中居第一位的经济业态,要推动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速融合,通过创设更自由的环境和更少管制的灵活空间,促进服务经济持续创新发展。还要随着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加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三是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开发,实现动能结构的转型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四是健康产业布局。加大对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和投资,鼓励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服务人们对于高质量生命品质和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

回溯2020-2022疫情三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4.5%,低于潜在增长水平。随着疫后需求和供给逐步恢复,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乐观推论,今年中国实现5%的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应该没有问题。在今年经济增长5%的基础上,“十四五”前三年年均增速将达到5.5%,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也将进一步为 “十四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期待中国经济“熬”过艰难时刻,也相信点点微光可以燎原并照亮整个夜空。

(本文作者仅代表个人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