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有罗盘、护栏与压舱石,中日关系将步入何种“新常态”

第一财经 2023-12-04 16:50:54 听新闻

作者:潘寅茹    责编:盛媛

杨伯江说,在当前中日关系处于螺旋式上升的周期中,加强人文交流、深化扩大经济合作、深化战略对话等都有助于缓和结构性矛盾对双边关系的冲击。

今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未来中日关系将怎么走?

近日,在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主办的第10届中日关系上海研讨会暨年度优秀课题报告表彰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均认为,要认识到双边关系始终处在一种动态调整的状态,但基本盘仍然稳固。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弘扬条约精神,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上海日本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吴寄南提到,中日关系已进入“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常态”。对此,他解释道,中日关系的4个政治文件以及历史上达成的一系列政治共识,是中日关系的“罗盘”,此前已恢复的、旨在避免冲突和进行管控危机的海空联络机制可被视为“护栏”,而中日间的经贸交流与人员往来则一直扮演着“压舱石”的作用。因此,在“罗盘”“护栏”以及“压舱石”共同保驾护航之下,吴寄南认为,“虽然中日关系的航船可能出现颠簸、摇摆,但依旧可控”。

在表彰仪式上,吴寄南宣读了中心2023年度优秀课题报告表彰名单以及评审专家意见。

来源: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以“经济的中日韩”回应“安全的美日韩”

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在主旨演说中分析了中日关系下一步的几个客观走向,即后续中日双方将磋商出口管制问题;重启经济高层对话以及通过三边促双边等。

其中,以出口管制磋商为例,7月23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声明显示,根据日本的现行条例,美国和韩国等42个友好国家及地区将不会受到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禁令的约束。后经双方主管部门密集沟通,商务部网站信息显示,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11月14日在旧金山会见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双方同意建立中日出口管制对话机制,中方还就日方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与日方交换意见。

杨伯江认为,事实上,中日同为世界经济大国,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截至202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所谓的‘脱钩断链’明显不符合日本自身利益,日本内部也承认中日不可能‘脱钩’。”

就当前备受关注的中日韩三边合作而言,“RCEP已经生效,中韩有自贸协定,中日借由RCEP达成自贸安排。”杨伯江说,“中日韩三边经济合作的价值不仅仅限于经济本身,尤其在当前美国拉拢日韩的背景下,‘经济的中日韩’是对‘安全的美日韩’很好的回应。”

商务部发言人束珏婷在11月30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就表示,中方高度重视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此前,三方就打造全面、高水平、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中日韩自贸协定达成重要共识,并一致同意在RCEP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水平和规则标准,打造“RCEP+”的自贸协定。

她提到,中日韩三国产业关联度高、经济互补性强。中日韩自贸协定一旦达成,将在现有自贸合作基础上,推动三国进一步相互扩大市场开放、降低贸易壁垒、增进贸易投资、优化营商环境,为三方企业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结构性问题仍在

当然,杨伯江表示:“一些变量仍在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前景。而且,中日之间存在较多结构性问题,这并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

对于未来,杨伯江认为,要真正认识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中日关系既是大国关系组成部分,也是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对周边环境塑造和改善有很深的影响。”他表示,未来不会有100%好或100%坏的中日关系。

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认为,尽管中日有结构性矛盾,但也要看到诸如经贸互补的天然优势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传统等为代表的结构性优势,因此要关注中日关系结构性矛盾和结构性优势的张力限度等。

杨伯江说,在当前中日关系的结构性、周期性变动中,加强人文交流、深化扩大经济合作、深化战略对话等都有助于缓和结构性矛盾对双边关系的冲击。

11月中旬发布的《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2023)》显示,2022年,中国在日本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分别达到19.4%和21.0%。加强中日经贸合作对日本促进经济复苏具有特殊意义,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报告称,从主要合作领域来看,应重点加强中日两国在产业链完善、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医疗康养、数字经济以及第三方市场的合作。

最后,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姜咪红表示,中心将继续与各界携手共进,不断弘扬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精神,为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共同贡献力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