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研学热答疑: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何凝聚名山大川?

2024-01-12 17:31:15 听新闻

作者:王泠一    责编:白杨

新年伊始,气象万千。最打动读者并产生跨界效应的事件就是研学热的全面复苏,第一财经日报及时地给与关注。如一月十二日的一财头版第六栏,就对广西儿童研学团至哈尔滨与漠河的十四天行程进行了评估。一财报道认为:随着教育改革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研学旅行走向了大众化、研学也成为我国旅游市场新兴增长点。笔者赞同这一判断,并认为在当下国际航班尚未大面积恢复的前提下,国内名山大川将是亲子旅行和研学游主题型目标。

根据笔者所在智库的调研,沪苏浙皖是新年及寒假之际学子研学团的主要出发地、目的地相对集中于湖北、河南、甘肃和山西等中国文化资源代表性、密集型省份。这些首选之地不仅拥有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更有丰富悠久的人文资源景区如寺面、石窟、道观、书院和传统村落。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何总是凝聚于名山大川呢?为此,笔者对话了湖北文化学者、复旦大学武汉校友会副会长蔡丽泽先生。蔡丽泽祖籍湖北洪湖,一九八五年求学于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接触和研究该课题已达四十余年。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他的研学著作《觉者之路》;这本二十多万字的著作力拓传统文化肌理,记录了他遍及全省及与名山结缘的文化足迹。书中还有对人生的感悟,因为一度亲身经历了无法忘怀的武汉保卫战。

复旦大学武汉校友会举行大家沙龙主题活动,右一为蔡丽泽

快人快语的蔡丽泽坦率地告知笔者:“我对禅宗文化的兴趣,始于在复旦大学求学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王有为先生组织了一套《中国文化史》丛书,请我们复旦文博学院学生做一些文字的辅助工作,这样我们便对该丛书有了莫名的亲切感,出版作品的多数不仅买了,而且看得特认真特喜欢。其中的一本,便是葛兆光先生的《禅宗与中国文化》”。

关于葛兆光先生观点,蔡丽泽印象深刻的是需要重视禅宗。如西方人看中国诗、中国画,都感到它别有一种魅力,这魅力大概就是所谓“民族风格”。有人说它“重在表现自我”,有人说它“基于联想”,有人说它“含蓄淡雅”。这些诗、画,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有“文人气”,其实,也可以说它有“禅气”。在中国,“画禅”、“诗禅”之类的话头那么多,借禅喻画、以禅论诗在宋元明清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时髦。在中国士大夫的诗、画中,我们的确感到了一种“禅气”,的确感到了禅宗那种以直觉观照、沉思冥想、活参妙解、瞬间顿悟为特征的思维方式与幽深清远、适意淡泊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

蔡丽泽回忆说:后来从复旦大学毕业回到了湖北,在武汉做的又是新闻工作,一度不再有“做个文化学者”的梦想,自然也就放下了对禅宗文化的“研究”。可没几年后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又勾起了对禅宗文化的兴趣。因为正逢“我的妹妹出嫁,居然嫁到了黄梅的东山脚下,正是五祖寺的后面,不到一华里地的小村。我送她出嫁,车从五祖寺门口经过,一下子‘梦回复旦大学’,想起了我曾‘追过禅宗文化’,便在回来的时候,顺道游了一次五祖寺。当然那时的五祖寺还处于破败不堪的状态,但人行的青石板路,山上的祖师塔,还有满山的翠竹,总让人想起‘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的禅语,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现在,蔡丽泽留下足迹的湖北名胜已经得到了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文物保护、旅游部门全力修复、并成为研学热门选择。如根据国家宗教事务局的权威统计资料显示,湖北省目前在册佛教寺庙就有1194座之多。而湖北省名山、寺庙资源拥有量最多的几个城市分别是武汉、黄冈、襄阳、宜昌与恩施,也是目前研学团的热门选项。我自己在长年的研究和考察中也感悟到:一个地区的寺庙多少与历史人文地理、信仰经济交通都密切相关联,因为在名山、大川建造寺庙需要经济、人气、环境因素等各方面支撑,还要与当地的各种景观相吻合!

如蔡丽泽在其研学著作《觉者之路》中提到的:宜昌当阳玉泉寺,其玉泉寺大雄宝殿为中国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筑,为佛教圣地天台宗祖庭之一,玉泉寺及铁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上海研学团注意到的武汉的古德寺,则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这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当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如黄石栗山寺,位于黄石市三楚第一山东方山的南麓,其佛殿重重、熠熠生辉、梵音缭绕,让人肃穆起敬。这些名山名殿不仅凝聚着中国古代建筑智慧,更有丰富的人文踪迹。

上海古籍出版社最新推出的蔡丽泽文化研学著作《觉者之路》

在深度交流中,我告知蔡丽泽的是:我自己更注重石窟的研学,这也是和上海研学团以及海外来华游客讲好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故事的关键元素。事实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学术研究部门,都对此予以了高度重视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直接赋能当地旅游景气凝聚。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距今已近1600年。这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大同)之后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圣地,历时近70年完成。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让我尤其感到振奋的是:2020年5月在云冈石窟,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洞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考察后,习总书记强调指出:“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已是研学选项的湖北当阳玉泉寺景观一览

在习总书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守正创新精神指导下,和云冈石窟一样成为旅游目的地和研学热门的还有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三大著名石窟,都与时俱进地漫入了数字化新时代;在开拓旅游文化消费方面不断创意出新门道。如2018年10月,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出第12窟“音乐窟”。这座高9米、宽11米的大窟实现了积木式拆装,5辆标准集装箱车就可拉运,一周即可组装完成布展;即可赋能新展会!

久负盛名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景观一览

而2023年12月29日,由龙门石窟研究院、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跨年特展“近观龙门——龙门石窟百年发现与保护成果展”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二楼临展厅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藏品50余件,包括近四十多年来龙门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类石刻雕像、流失海外又荣归故里的流散龙门文物、“龙门四品”书法等精美石窟拓片,充分展现了北魏至唐代优秀的石窟造像和石刻书法艺术,多件文物为洛阳首次展出。据了解:“近观龙门”展览是当地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龙门石窟作为洛阳隋唐强盛帝国时代唯一留存于地面上的大型实物见证,近年来同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道,推动大运河文化研究和大运河博物馆事业发展,为讲好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增光添彩,为展示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发挥积极作用。这次展览会持续到2024年2月29日,故成为上海研学团假期“打卡”热选!

二零二一年暑假,作者(右二)和小读者在上海金山东林寺研学时的留影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