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武能扛枪,文能读博,我要做战胜自己的小强丨科创Z世代

第一财经 2024-01-25 09:55:32 听新闻

作者:科创Z世代    责编:秦妮

王永强:胜己者强丨科创Z世代

这里是《科创Z世代》第14位Z世代的故事。

王永强,1995年出生,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王永强的名字是爷爷起的,他曾经认为爷爷是因为他刚出生时身体比较弱,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强壮的人,所以才给他取名“永强”。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人生经历越来越多,他开始对自己的名字有了新的理解。

我为国家站两年岗

2015年,王永强在上海师范大学读大一,辅导员发布了一则大学生征兵的消息,这让他动了参军入伍的念头。一方面是因为王永强从小就对部队有着特殊的情结。1998年,王永强老家安徽发生了一次洪灾,他亲眼目睹了部队官兵舍身忘我救援的场景。年幼的王永强从此心里就埋下了当兵的种子。他希望这辈子能有机会给国家站岗,为人民扛枪。另一方面,刚进入大学,王永强对未来还很迷茫,他想借这个机会在部队静心锻炼两年,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究竟要走怎样的路。

然而,参军入伍可不是拍脑门这么简单。那时的王永强是个胖小子,征兵的老师觉得他非常有可能通不过入伍考核。但这并没有打消他入伍的决心,反而成了他更加积极准备的动力。他开始每天中午在操场跑圈。最初是七八公里,后面慢慢地可以一次性跑二十多公里。最终,减肥成功的王永强顺利入伍。

不过,这更意味着挑战才刚刚开始。部队里不仅仅只有体能训练,单杠、双杠、投弹、射击等等都要学会。他进入的是福建地区的陆军部队,但按要求却必须进行海训。做了21年旱鸭子的王永强,为此着实吃了不少苦头。在他心里,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练习更好的方法,一遍遍练习,不跟别人比较,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做得好,比上一遍更好就够了。那时他常看一本名为《一万次定律》的书,他把其中“刻意练习能够把一件事从陌生变得精通,甚至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的道理实践在了日常训练中。

  • Z星探 :你从一个新兵,到你离开军营的时候,你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战士吗?
  • 王永强:没有,我去的时候没有抱有太多的设想说我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将军,人家说了,没有一个当将军梦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但是我也没有那么大的一个梦想,我的一个想法就是踏踏实实把每天过好,日复一日地去积累自己的一个阅历,去积累一个能力,这样的话我觉得就能够在我有限范围,我自己可控的范围内一点点去做得好一点。

知识就是力量

因为在部队的优异表现,王永强成长为了所在旅当时唯一一个义务兵班长。部队建议他留下来考军官或做士官,这时候,又一道关于未来的选择题摆到了王永强面前。

每次深夜站岗的时候他都在思考自己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走什么样的路。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在部队一直做下去,这条路非常清晰,自己也可以干得很好,但也正因为道路非常确定而可能遇到认知的瓶颈,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状态,他还想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所以最终王永强毅然回到了大学继续深造,他想要自己每天比昨天更好一点,知识更多一点,为这个世界贡献的价值更大一点。

  • Z星探:那你为什么没有顺着部队这条路走,而是选择继续深造了呢?
  • 王永强:如果我在部队,那可能每天就是从事具体的事务工作,虽然也会学很多东西,但是我能够去成长,能够去接触更多事物的一个空间可能会被限定住。我越来越觉得科技无论在战争方面还是整个国家的发展上是非常重要的,这让我对知识产生一个很大的敬畏之心,很多人说“知识就是力量”是鸡汤,确实是鸡汤,但是鸡汤它不光是好喝,而且还有营养。所以这也是让我面对留队或者是考军校的选择,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大学里面去继续读书的原因。
  • Z星探:那你觉得部队和军营给你身上带来的一个最大的烙印是什么?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 王永强:对我影响很大的就是怎么能够自己去成长,去面对一些困难,因为部队的困难可能还是一些可控的困难,比如你跑不快、跳不远,你爬不高,这些困难是一些可控的,你可以一点点去探索,一点点去提高的。但是部队就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其实都可以一点点提高的,它在我内心里面形成了一个世界观或者是方法论,就是说我通过一些现有的技术、一些技巧、自己一些时间上的积累,是慢慢可以去突破的,哪怕是更大的困难,越来越多的困难,我们都可以去攻破的,都是可以去成长的,也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再次拿起“一万次练习法”

重返校园读书后,在即将本科毕业的时候,王永强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跨专业去读博。

王永强本科学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个工学学科。在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硕博连读学的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这属于基础医学。他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奶奶和外公都是因为肿瘤离开的,如果有机会能在治疗肿瘤方面做一些自己的贡献,也算是告慰了两位长辈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他觉得中国未来将遇到的问题不再是温饱,会是营养与健康。而为营养和健康做基础研究无疑对他是更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可以获得的成就感也会更大。

但这条跨专业读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他就需要面对深奥晦涩的专业词汇和本科时完全没有接触过的生命科学实验。像在部队里学习各种技能一样,他再次用了同样的“一万次练习法”。他把充满陌生词汇的论文打印出来,像高中做笔记一样一个个划出来,查询,做标注。再跟着师兄师姐做实验,认真做笔记,不断反复训练,达到想要的结果。王永强常说:“我们做基础研究的,特别是博士生,晚上一两点的时候,基本是每个实验室的灯都在亮着的。”

  • 王永强:我觉得工作以后就没有那么很完整的时间去学东西了,你不断地去精进自己,那你之后可能会有更好的一个方向,所以我就选择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一年级的时候我白天要上课,我们有专业课,我早上先去把头天晚上师姐教我的实验做完以后去上课,上完课然后回来看下结果怎么样、哪里有问题,再让他们指导我。
  • Z星探:所以你现在一天的话都是怎么样做安排呢?
  • 王永强:每天不一样的,这个和部队有区别,部队的话每天的时间点都是固定的,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事情。那我们现在的话所有的东西都要自己安排,如果时间比较能够早点结束,那就坐在办公室里面把结果整理一下,然后能够早点回来休息。那如果要通宵的话也很正常,通宵做实验是非常正常的。除了有必要有个朋友从外地来了,你出去吃个饭,除了这种必要的一些社交之外,我们基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在研究上面,所以研究成果出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王永强近期在做的课题是关于肿瘤代谢方向,特别是针对于肝癌代谢。如果肝脏有了肿瘤,那人体的代谢基因会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王永强所在的研究团队就是从这个变化里面去找到一些治疗肝癌的策略。2021年,在他博士二年级的时候,一位师姐的论文顺利发表,当时有一位国外患者的母亲给他们导师发邮件,表达了对他们工作的感谢,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给她孩子的治疗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支持,对后续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件事情也给了王永强一个很大的启发,虽然他们做的是基础研究,但是同样应该从临床中来,再到临床中去。做学问不能“闭门造车”,科研工作需要基于实际的需求出发。同时,他也受到了相当大的鼓舞,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做的事情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过,王永强也深知科学研究能够取得突破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所以他并不急于求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攻克难题也是一步步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他来说,这个过程就是要完成一场场的“接力”,他现在正在做的课题,就是延续师姐的前期基础研究,而王永强也并不奢望在自己毕业时就能够完成这个研究,但他希望在自己博士期间能解决一些问题,他后续的学弟学妹再突破一些问题,这样一代一代地共同去将这个课题完善,直到最后造福大众。

  • Z星探:那你给自己的科研时间表是什么呀?
  • 王永强:我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毕业,把我现在的工作发表,我也不在乎说我真的是早毕业一年,晚毕业一年,因为我觉得这个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从临床出发,最后要回到临床上的。我对这个工作是非常有信心的,我们至少在现在的技术下把它做得更好,做得最好。
  • Z星探:那以后你会沿着科研这条路走吗,还是说科研或者是产业界你都会去涉足、去尝试?
  • 王永强: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会更大一点,但是也不好说,我可能受到业界的一些影响,也可能说我在学术殿堂里面,中国科学院或者高校里面去工作也有可能。还有可能去国外待几年,学习一下不一样的技术回来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我现在工作用了很多我不会的技术,我们自己实验室的技术是非常多的,但是我要用一些更新的技术。就在最近,我的老师给我发了一篇文献,就是追踪一个分子上的糖,我们吃的糖,就是葡萄糖有一定的信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功能,怎么去追踪它在蛋白质上的一个变化。这个技术之前非常非常难做的,我可能就用这个东西去做。我就是要用一些最先进的技术去验证,因为每个技术它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可能用这个技术看到的结果是这样的,我们就下个结论,这个结论靠不靠谱?在当时来说是靠谱的,后来我们没法做评判,所以我要用新的技术走出这个固有技术的舒适圈,自己熟练技术的舒适圈,去用一些新的技术来论证。我之后可能也要去业界走一走、去看一看。

“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这是王永强现在对自己名字的解读,也是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一路走来,无论是参军入伍、回校深造,还是跨专业读博,每一次选择都是他对自己的超越。因为任何“卷”都没有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比昨天的自己更好来得踏实稳健。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