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话海信集团贾少谦:海外并购需要走出“中国特色”

第一财经 2024-01-25 10:35:53 听新闻

作者:吴斯旻    责编:胥会云

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都需要遵循规律,秉承“长期主义”,日积月累方可实现跨越式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切忌“一蹴而就”的短线思维。

“坦率地讲,很多机会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如果在合适的机会,又恰好遇到产业方向接近的企业,海信依然不会舍弃这样的海外并购重组机会。”

由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主办,新浪财经、第一财经联合承办的“中国经济新闻人物评选(2023-2024)——企业家之夜”于24日在北京举行。海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少谦获选中国经济新闻人物(2023-2024)。他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对海信的国际化提出上述畅想。

约20年前,海信提出了“大头在海外”的发展思路。根据贾少谦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海信的海外收入达到800多亿元。迄今,海外收入已占据集团总收入的42%以上。而在10万名海信员工中,也有25000人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为海信服务。可以说,海信已经成为真正成为一家具有本土化供销能力的国际化企业。

海外并购是海信国际化的一条重要路径。2018年开始,海信接连收购了东芝电视、Gorenje和日本三电控股等三家历史悠久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2023年,“70”后的贾少谦接任海信董事长,彼时曾有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在国内家电市场进入瓶颈期、增长乏力,海信在海外的收购兼并能否有更大动作,是海信集团新的核心高管团队未来的主要挑战和任务。

“中国企业和国际企业发展有一样的地方,都需要自我创新,需要合作,也需要兼并重组。”贾少谦告诉第一财经。

但在跨国兼并中也需要走出“中国特色”。在贾少谦看来,放眼全球,但凡被中国企业收购的海外企业,其自身品牌特色都能得以很好地保存,甚至收购企业得到了“二次崛起”,这是与当年中国被外资收购的历史截然不同的地方。

今年1月上旬,贾少谦第一次以海信董事长的身份出席达沃斯论坛。回忆这段经历,他表示:“在经历过疫情,也经历过地缘政治、全球供应链不稳定之后,各国企业家都在从合作、开放、发展、包容的主旋律出发,寻找一些新的出路,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现象。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化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贾少谦坦言,整体上来看,国内外市场确实存在萎缩的阶段性现象,仍有待恢复。但从海信自身而言,在近年来企业主动升级产业结构之后,已在全球中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全球品牌力和产品力的提升,让海信的营收能力保持增长。

根据贾少谦在前述活动中透露的最新数据,2023年全年,海信在历史上第一次突破了2000亿元的销售收入,实现了近两位数的增长。

面对越来越“内卷”的国内家电、显示市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贾少谦看来,是需要“两条腿走路”的。对于海信而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发展ToB业务。

“在海信的另外一句话就是我们非常推崇的一句话,市场经济的主宰是消费者和技术。多年来海信坚持技术立企的发展战略,不断通过技术的革新,不断创造技术创新中新的成果、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改写从ToC到ToB产业的发展。”贾少谦说。

在选择拓展的产业中,智慧医疗是海信的重点方向之一。之所以瞄准这一方向,贾少谦告诉记者,是因为高端化产品的国产替代是中国目前医疗产业发展的一大方向,但由于产业发展时间短,目前中国尖端的医疗器械产品往往被GE、飞利浦、西门子等国际企业所垄断,需要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积蓄自主研发力量,也意味着海信在这一过程中大有可为。

智慧医疗之外,贾少谦在前述活动中表示,海信还在集成电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光通信、汽车电子等一些产业看到了机遇。

贾少谦告诉记者,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国企业“练好内功”,真正进行技术性的投入和原创性的开发,并逐渐让这种新的技术和新的应用形成一种国际竞争力。

贾少谦同时表示,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都需要遵循规律,秉承“长期主义”,日积月累方可实现跨越式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切忌“一蹴而就”的短线思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