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提高待遇、改革经费管理,上海两会代表委员呼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第一财经 2024-01-25 22:46:26 听新闻

作者:金叶子    责编:谢涓

将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作为科技活动的主体,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至关重要。

1月23日,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上海将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等改革。

上海对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还需要加强改变哪些问题,今年上海两会上的代表、委员支了哪些招?

在人才发展领域,科技人才评价是基础性制度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民盟上海市委兼职副主委严伟代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改进基础科研人员的薪酬体系和评价体系,以提升科技人才基础研究创新的活力。

“建议采取国际上年薪制的形式,其中基础性的保障也就是基本工资占比在国际上一般是50%以上,我们建议可以达到60%左右。二是可以不按年限来决定考核,参考实际的东西或标志性的成果来算作另外的绩效。”严伟说。

在他看来,虽然这些年的考核体系有很大的改进,但还是围绕一些量化指标来,未来可以考虑把量化的指标和定性成果结合起来。“也就是除了科学贡献之外,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也可以纳入整个考核的体系。”

而在上海市政协常委、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杨蓉看来,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重规范轻激励问题。由于经费支出范围限制严格,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缺乏自主权,难以有效激励科研人员。

她关于“关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助力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的提案写道,科创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科研人员,实施有效的精神和物质激励制度能促使科研人员更积极投身科创活动。在科研经费管理中,规范和激励并非“水火不容”。规范不是要把科研人员管死,而是要通过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制度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资金,激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取得标志性的成果。要由重规范转变到重激励的新阶段,根据科研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规范和激励,通过激励更好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杨蓉建议,推动基层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再设计。虽然顶层设计高瞻远瞩,有很强的原则性,但各基层情况不同,顶层设计不能替代基层有针对性的具体设计。“当务之急是基层要迅速行动起来,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科研激励的制度、方案、程序和细则,使之可以操作和落地。基层再设计需要改革创新,但必须在政府总体框架下进行。”

除了科研评价体系,代表委员们还提到了教育和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在24日下午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会——“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发言表示,要改进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模式。

他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不利于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因为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交叉融合的专业能力,也要具备宽广的全局视野。建议打破传统思维,创新“通识+专门”两段融合式人才培养的理念,探索“基础+应用”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

他举例说道,要按照新型交叉方向和战略性产业,继续开展跨学科和实践的教学。并积极探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具有良好内驱动力、具有创新突破价值的学生,根据他们不同的特质来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课程设置等。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燕,也针对产业人才的教育环节作出建议。在23日下午的上海市人代会浦东新区代表团联组会议现场,徐燕发言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必然依靠人才引领。但目前,各层次人才均存在规模不足、人才梯队建设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建议上海市进一步支持重视本地高校集成电路专业重点学科建设,重点支持特色专业学校建设,扩大集成电路学科本、硕、博学生规模,提高本地人才培养数量。同时鼓励高校间的重点学科联合培养,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