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焦两会|破解养殖业周期性困局,代表委员们建议生产消费创新双管齐下

第一财经 2024-03-05 12:48:07 听新闻

作者:栾立    责编:乐琰

养殖业周期背后是行业生产模式变化后,供给与消费的不匹配所致。

近两年来,国内养殖业正面临新一轮周期性挑战,生猪和奶牛养殖都处于下行周期的底部,且周期还有拉长的趋势,这也导致行业大面积亏损。在两会期间,多位来自上游养殖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在关注这一问题,认为随着产业增长方式的变化,行业上下游应加快科技创新,在生产效率和促进消费上双管齐下。

养殖业困于周期底部

近2-3年来,国内养殖业的境遇越发困难,特别是2023年,由于国内饲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但猪肉和原奶价格持续下行,也被认为是近年来养殖业最难的一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本轮猪周期从2021年开始,生猪价格从1月份的36.8元/公斤,跌至10月份的10.5元/公斤,之后虽然有过反弹,但2023年1月以来,生猪价格一直在15元/公斤左右波动。

“全国绝大部分养殖户和农牧企业都亏损。”在日前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

2023年,全国生猪出栏72662万头,比上年增长3.8%;猪肉产量5794万吨,比上年增长4.6%,处于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但据刘永好透露,区别于以往,猪周期的正常规律大概四年左右一个周期,现在本该是进入上升阶段,但这一轮周期明显拉长,生猪价格在底部已经持续两年多将近三年。由于猪价长时间低位徘徊,全年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6元,全国绝大部分养殖户和农牧企业都亏损,大型猪企资金链吃紧,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个别大型猪企被迫重组。

同样遭受周期困扰的还有中国奶业。

2021年四季度开始,国内奶价出现整体回落,2022年和2023年,国内原奶价格不断下行,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信息显示,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从2021年末高点4.38元/公斤,下降至2024年2月的3.63元/公斤。

奶价不断下降,但国内玉米、豆粕、进口苜蓿等饲料成本却在不断上升,2023年中举行的奶业大会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透露,国内原奶行业亏损面已经超过60%,到2023年底,行业内部有声音认为亏损面或已超过80%。

有河北奶农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随着奶价不断下滑,由于部分奶农无法继续卖牛退出,也导致奶牛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地回落。在奶价上行周期,一头青年牛(尚无法产奶)的价格也接近2万元,而目前泌乳牛的价格只有1万多。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从2023年11月份开始,国内乳企每日收储的多余鲜奶需要喷粉储藏,也给下游乳企带来了经营和资金压力。

养殖业呼吁多维度支持

在业内看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当下养殖业面临的问题,是供需变化带来的匹配度问题。

刘永好认为,以往中国养猪业是散户和小户为主,近年来,中国养猪业逐渐呈现规模化、体系化,如今规模化率已经超过60%。规模化带来了产能、管理能力、科技水平等能力的提升,养殖效率的提升带动了产能的提升,加上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消费增长不够,肥猪出栏量与市场消费量的不匹配是造成猪周期低谷期拉长的原因。

奶业的情况也类似。2018年之后,由于原奶价格进入上升周期,国内也兴起了新一轮牧场建设热,但主要以国内下游乳企和业内资本为主,根据中国奶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奶牛存栏百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已经达到72%。

根据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液态奶销售额仍在保持增长,同比增长了1.9%,其中线上渠道增长9.4%,线下渠道增长0.5%。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牛奶产量4197万吨,增长6.7%。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内牛奶市场销售依然呈现增长的态势,而且2023年国内奶牛存栏数约减少了100万头,但由于奶牛单产的提升,以及这两年新增牧场产能的逐步释放,原奶供过于求的问题仍没有完全改善。

在刘永好看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持续几十年,一些行业开始饱和,增长模式也在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当下正是转型的阵痛期。他建议国家应继续对养殖行业提供多维度支持,一方面,继续推动养殖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升级,同时支持行业通过资产流转、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强存量资产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发行专项长期贴息贷款或永续贷款,支持标杆企业跨越周期,推动商业银行对龙头企业低谷期不抽贷、不断贷等。

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研发总监史玉东认为,当前,中国乳业面临宏观周期切换和乳业供需切换双重挑战,大宗产品成本高压力仍然存在,奶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对此,史玉东也提出了“关于建立大宗乳原料储备机制更好保障我国乳业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建议”,呼吁建立乳原料收储机制,通过“乳企+政府”共同收储的形式,稳定生鲜乳收购,推动产业稳定发展,保障产业链安全。

鼓励科技创新降成本促消费

在上述代表和委员们看来,面对目前行业供需不匹配的现状,一方面需要加快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拉动消费;另一方面,则借助科技创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刘永好表示,针对当下市场供需的不匹配,国家应大力鼓励猪肉消费,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发放猪肉或猪肉产品消费券,支持猪肉加工制品的研发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等。

近年来国内乳业消费正在呈现新的变化,产品需求也从过去的“喝奶”为主到多元化发展,乳制品消费场景和功能也日益细分,比如针对运动健身、户外等新场景的乳制品新需求也在不断涌现。

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也提出了“如何通过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做优奶业精深加工项目、提高益生菌菌株的研究与应用水平,更好满足国民营养健康需求”的建议,她认为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国民的营养健康意识逐步提升,中国奶业仍需激发产业加速升级的新动能,必须加快在奶业精深加工、自主菌株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实现突破,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史玉东认为,目前奶业还存在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不足、创新产品发展不足、高附加值乳源产品加工不足、现有标法体系与行业创新发展需求不协同等问题,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研究出台针对性鼓励政策,畅通乳制品行业创新发展路径;引导行业加强新产品研发;从生产准入和产品规范等方面完善乳及乳制品标准体系,支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发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在本领域的作用。

另一方面,面对当前行业的困境,养殖企业也在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

比如在饲料效率方面,养殖业对于豆粕等蛋白类饲料需求较高,但2022年以来,豆粕价格的快速上涨加重了养殖业的经营压力。2022年末,豆粕价格在5400元/吨左右,同比增长了45.5%,2023年豆粕价格虽有所下降,但相比于前几年依然高位运行,而且豆粕大量依赖进口。

两会期间,刘永好提交了“关于利用数字技术为畜牧业节粮提效注入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刘永好认为,以数字技术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节粮减损的应用潜力非常大,以饲料为例,目前国内饲料中玉米用量较大,但玉米的蛋白含量只有8%左右,如果通过科技创新育种将玉米蛋白含量提升50%,就会大量减少豆粕的需求。

因此,刘永好也建议应加快数字化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支持涉农企业建立实验室和研发设计中心,推动数字化生物育种新业态发展;支持自主化营养数据库、配方软件的开发应用,对饲料养殖企业的软硬件技术改造给予资金补贴和支持;加强数字化畜禽养殖平台和智能装备研发推广,带动行业整体数字养殖水平上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