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苹果暂停智能手表Micro LED屏项目 国内面板厂商怎么看

第一财经 2024-03-05 18:08:24 听新闻

作者:王珍    责编:李娜

Micro LED的优势在高亮度、无缝拼接、透明显示,短期内应用于智能手表碰到功耗、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一家企业在2024国际半导体显示博览会上展示Micro LED屏。  王珍/摄

有消息称,苹果暂停了智能手表Micro LED屏的供应链项目。对此,集邦咨询(Trend Force)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王飞3月5日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短期对Micro LED产业化是一个挫折,预计Micro LED屏未来主要应用于大屏幕和微型显示两个方向。深天马(000050.SZ)、深康佳(000016.SZ)Micro LED研发负责人均称不会放弃相关项目。

Micro LED短期应用方向收窄

有消息称,苹果终止了与欧司朗合作的用于Apple Watch 的Micro LED显示屏项目,但仍有内部团队致力于Micro LED项目的研发,并在寻找替代供应商。“应该不是完全放弃,只是苹果在修正自己的策略,之前的技术路线成本太高了。”王飞说。

王飞表示,Micro LED产业对苹果的拉动效应还是有很高预期的,不过苹果的路线选择,一开始就选了难度很高的方向,成本降不下来,现在只是证实了Micro LED屏短期应用于智能手表这条路线走不通。对其他厂商来说,这也是很有价值的。

近年,Micro LED是中国国内的投资热点之一。天马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厦门)有限公司的天马Micro LED研究院副院长席克瑞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本来从TFT基Micro LED的核心技术优势(透明显示、高亮度、无缝拼接)看,短期并不适合做手表,因效率低、功耗高,加上当前成本居高不下。但从行业格局看,Micro LED将来一旦产业化做起来,预计国内有机会成为赢家。“这个爆发的时间点受到各种综合因素影响,至少我们不会缺席。”

Micro LED目前产业化还受制于微型LED芯片巨量转移的质量与效率。重庆康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巨量转移开发中心总经理萧俊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苹果公司短暂放弃智能手表Micro LED显示屏的研发,但康佳仍然看好这个领域;像中国台湾的友达光电等也仍在致力于Micro LED智能手表屏的发展。“Micro LED未来仍专注于AR/VR眼镜、智能型手表、车载透明屏等领域。至于中大尺寸的显示屏, 则会以MIP (Micro LED in Package) 的形式来完成。”

Micro LED量产还需持续投入

“苹果做Micro LED以及暂缓可能都是有自身原因的”,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苹果对供应链有很强的掌控力,但是显示屏却曾被断供,所以想开发下一代显示技术Micro LED,并拉上Micro LED芯片商欧司朗、面板商LGD合作。该智能手表项目量产目标从一开始的2020年推迟到2024年、再推迟到2026年及至现在暂缓,因为Micro LED技术难度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苹果的核心业务是智能手机等,目前包括谷歌、Meta等在推AI,所以苹果连车也不做了,可能要集中资源做AI手机等。

天马在Micro LED上投资以及技术开发节奏均没停。席克瑞向记者透露,天马去年底第一台巨量转移设备已搬入,预计2024年6月打通核心生产工艺并点亮,2024年全制程跑通。TFT基Micro LED的产业化短期内看好大屏、透明屏,中长期看好车载显示。在微型显示的赛道,Micro LED与硅基OLED会有竞争。“最终的量产需要综合因素,包括客户认可、成本下降、市场推广等。Micro LED真正的规模效应还没出来,还要持续投入,需看国家、企业等层面的支持力度。”

萧俊龙也说,苹果公司投入Micro LED的研发将近10年,目前技术上仍有瓶颈,且价格居高不下。据报道,苹果的Micro LED供应链陆续解散,但还须关注苹果在中国台湾桃园龙潭的Micro LED研发重镇是否已经关闭,倘若关闭的话才真正代表苹果已经放弃Micro LED这一领域。

康佳光电已在Mini/Micro LED领域投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萧俊龙表示,虽然国外龙头大厂对新型显示器有疑虑,但康佳光电投入Micro LED的决心仍未动摇。“危机即转机,我们的目标是将半导体显示作为集团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看好Micro LED领域相关发展。”

洛图科技(RUNTO)分析师郑海艳曾向第一财经记者预测说,Micro LED大屏显示步入量产阶段,重点应用在近眼显示等领域。预计2028年Micro LED显示屏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美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50%。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