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想做一名好医生,要走这条十字路丨科创Z世代

第一财经 2024-03-07 09:59:14 听新闻

作者:科创Z世代    责编:秦妮

李悦华:我的美丽十字人生丨科创Z世代

明天是“三八”妇女节,在这个属于所有女性朋友的节日里,我们《科创Z世代》走来的第16位Z世代也是一位笑靥如花的女生,她不但自己爱美爱笑,从事的更是一份能让大家变得更美丽和健康的事业。

李悦华, 1997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科研型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中的良性神经纤维瘤的致病机制和药物治疗。

“一人学医,全家受益”,这是很多家庭都有过的愿望,同样这也是李悦华学医的起点。在家人的鼓励下,她高考时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那时的她并不知道在接下来漫长的学医路上,自己会经历怎样的考验。今天,她已经成为了一名科研型博士,也跟着导师在门诊中见过了各种各样的患者,这个特别爱笑的女孩越发清楚地知道了,未来自己要做一名“十字型”的医生。

李悦华

科创Z世代第16位嘉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整复外科科研型在读博士研究生

学医,让我找到人生新坐标

在重庆医科大学读本科期间,面对众多医学方向,李悦华坚定地选择了并不为大众熟知的整复外科。原因说来也很简单,高考后她做了双眼皮手术,外貌的改变为她的身心带来了非常多的正反馈。就是这样一个希望帮助更多人在外形和心理上变得更加健康和美丽的朴素愿望,支撑着李悦华在考研时填报了当时只有一个录取名额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

在经历了紧张艰苦的考试后,李悦华成功实现了梦想,在上海九院整复外科开始继续深造。她的主要科研方向是一种罕见病——1型神经纤维瘤病。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患者在小的时候可能症状并不明显,只是身上有咖啡斑,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临床表现不断凸显。如果不及早干预,会对患者的器官功能和外形都造成严重的影响,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

 

  • 李悦华:整复外科分了七个专科,显微重建、颅面外科、血管瘤与畸形专科、淋巴专科、手专科、烧伤整形专科、美容整形专科,每一个专科里面又分了很多细的内容。在这些基础理论之外,我的科研上面的工作主要是去研究一种罕见病,1型神经纤维瘤病当中的丛状神经纤维瘤的致病机制和药物研究,因为这个神经纤维瘤以前是没有药物可以治疗的,只能手术切除,但是它又是基因疾病,当你切除的时候,它又容易复发,但是它可能长得很大,对患者的功能、外形造成很严重的一个影响,也是患者和家庭、社会的一个沉重负担。
  • Z星探:我之前看到过一个新闻,说很多人想为一个神经纤维瘤患者重建外貌,但是发现有的地方涉及到很多的神经,涉及到很多的血管,也不能贸然地去破坏它。
  • 李悦华:对,因为它生长的地方是来源于脊柱一些神经丛或者是神经干,你想要去把这个肿瘤切除的时候,也要去考虑功能的影响。如果把它完全切除了,但是人的功能丧失了,是不符合医学手术要求的。
  • Z星探:到底这个整复外科和医美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 李悦华:刚刚说了整复外科有七个专科,医美可能只是七个专科中的一个小部分,比如说大家理解的双眼皮或者是鼻整形,或者是打激光之类的,这些医美都可能说是美容外科的一部分,这些患者可能只是为了更漂亮而来,但是整复外科另外一大部分的患者是为了更健康而来,这也是整复外科和大众普遍理解的医美很大的一个区别。

 

在李悦华心目中,自己正在从事的神经纤维瘤的研究就是她“十字型”人生的原点,站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只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四个方向都走得稳、走得远,她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满足社会和患者需要的医生。

 

向下走,科研要有深度

如果“十字型”的原点是神经纤维瘤研究,那么向下的这一竖就是探究这个疾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要如何更有效的治疗,这就是李悦华需要探索的科研深度。作为科研型博士,对疾病深度的认知是李悦华的主线任务。过去1型神经纤维瘤病在国内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只能靠手术,而且是反复的手术。李悦华在导师的带领下牵头开展了中国神经纤维瘤病首个药物的临床试验,她的研究结果也推动了该药物2023年在国内正式上市。如今1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除了过去的手术方案,也有了药物治疗方案。

  • Z星探:现在这项疾病的药物研究到什么样的程度了?
  • 李悦华:我们已经推动了新药的上市、进医保,团队和国内17家中心联合创立了中国首个1型神经纤维瘤病协作组,并且撰写了中国首个1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九院整复外科神经纤维瘤外科已经联合了国内基本上所有的神经纤维瘤病中心一起为这个疾病治疗。
  • Z星探:未来你还想要推动些什么?
  • 李悦华:继续推动新药,就是新的临床试验的一个上市,因为目前我们团队也和其他医院,比如说仁济肿瘤所去做一些平台的合作,去找到一些新的靶点,目前是我主要去负责这个项目的推动。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找到新的靶点,希望能够在近一两年去推动一个新的临床试验,所以自己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成为推动者之一,为患者能够有新的药物治疗做一些贡献。

 

向左也向右,临床要有广度

熬到深夜做实验,是李悦华科研路上的家常便饭,而白天的临床任务也是李悦华完成“十字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整复外科医生,她不能只了解神经纤维瘤这一种疾病,对于其它的血管瘤、淋巴疾病以及整复外科面对的大类疾病都要有所了解,并学会治疗,这就是她要走出的临床广度,也是“十”字的这一横。在不断拓展临床广度、直面每一个患者的过程中,李悦华深深感受到了什么是医学人文精神。

 

  • Z星探: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医学生完成规培之后,其实是站在同一个起点的,但是若干年后,他们的终点是不同的地方。其中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医术,更多的是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十字型”人才来说重要吗?
  • 李悦华:很重要,医学人文精神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不管是科研和临床,它都是离不开患者健康的。所以当你在这条十字路上去发展的时候,如果你缺少人文精神,其实你就是缺少了将患者的需求放在首要问题的一个点,如果没有这个点的话,你会缺少很多内驱力,因为你把患者的需求放在心中的时候,你有很大的一个动力说我要去把这个困难给克服掉,把这个医学难关给攻下来。比如说现在我临床技术已经很好了,但如果没有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想要再把它攻克下来的那种决心,我的技术也就止步于此了。医学道路应该说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地去超越,不断地去突破,而这个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它的驱动力。

 

向上走,Z世代医生的创新路

当被问到作为标准的Z世代,你认为自己这一代医生跟前辈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时候,李悦华非常认真地说,不管是临床环境还是科研环境,Z世代都比前辈的条件优越很多,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每一个年轻人都想要做得更好,创新就显得特别地重要。只有不断创新,等到他们这些青年医生真正成长起来的时候,才会比前辈对疾病机制的探究更深入,在临床方面也会更精准,治疗方案也更加个体化。创新,就是“十字”原点向上的那条路。

  • Z星探:青年人是有创新精神的,但创新同样也是困难的,就相当于在插满小旗的山坡上,再继续插小旗,你觉得对于医学而言,创新主要难在哪儿?
  • 李悦华:创新是你想到了就会很简单,没有想到就会有难度。但是疾病会不断地激发医生去思考如何创新。以神经纤维瘤为例,这样的一个患者群体,他们的心理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你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去研究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是医学研究神经纤维瘤的一个创新。这一片领域还是一个空白,可能要和其他专业领域的医学心理学去交叉合作,这不仅对医学来说是创新,对于心理学来说也是一个创新。这样彼此交叉,合作共赢,可以帮助患者从全身心方面更加完善和更加健康。

 

都说学医很“卷”,想要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医生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学医的时间长、要求的学历高还非常辛苦,为什么还要学医?李悦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她看来,如果想要本科毕业就快速地找到一份工作,那确实是不建议学医的,但是如果想通过医生这个职业、这个身份去帮助他人,学医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对Z世代来说,成为一个医生去帮助他人,需要的时间可能要比从前还要久、门槛还要高,但这也是不断去完善自己、挑战自己的一个过程。

 

  • Z星探:成为比较综合的“十字型”人才,你自己有信心吗?
  • 李悦华:有信心。从两个点出发来看,一个点是国家和医院,现在会给予你时间和资金上的支持去让你发展。比如说医院这两年开始进行了规培与博士后培养并行。就是你在规培期间临床上是轮转的,但是它给你一年的时间进入科研,并给你一定的资金支持去开展你的博士后课题。所以在你规培结束的时候,你的研究也没有断掉,这样临床和科研就是并行的。另外一个点,就是自己有比较优秀的师长们在前面引领着,他们就是自己最好的榜样,在他们的带领下,我相信一步一步坚持走下去,终会成为那个“十字型”的人才。

 

“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温度的‘十字型’医生”,李悦华再一次笑着给我们描述了她最想成为的医生的样子。当一个医生最终能把自己的温度传递给患者的时候,一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任之门才会真正打开。而在这个传递温度的过程中,医学知识和技术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共情能力她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成长空间。她,也会为此一直努力着。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朱健楠

采访人:辛梓

撰   稿:朱健楠

编   辑:秦妮

摄   像:沈赐韵 姜一鹤 顾伽奇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