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宁德时代盈利超预期股价大涨,四季度收入同比跌一成,高增长增否持续?| 公司观察

第一财经 2024-03-18 13:11:00 听新闻

作者:李隽    责编:杜卿卿

国内电动车渗透率继续上升,海外则面临补贴减少风险。

净利润超预期,盈利能力继续上升,宁德时代(300750.SZ)交出了让市场满意的成绩表,在3月18日上午大涨5.2%,中午报收190.42元。不过2023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跌一成。

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市场份额已经比较高,但宁德时代依然面对行业增速放缓的局面,电动车渗透率能否继续大幅提升也存在疑问;另一方面,上游碳酸锂等原材料的价格也明显反弹,将会对成本产生一定影响。

四季度收入同比跌一成

3月15日晚间,宁德时代公布了超预期的业绩,不过第四季度收入同比跌一成。

华泰证券表示,宁德时代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62.40亿元,同比下跌10.16%,环比增加0.77%,归母净利129.76亿元,同比下跌1.23%,环比增加24.43%,龙头议价与降本能力凸显,盈利能力提升。

宁德时代表示,2023年营业总收入4009亿元,同比增长22%,归母净利润441亿元,同比增长43.6%。 

东莞证券分析师黄秀瑜表示,宁德时代根据市场情况合理进行产能规划及建设,扩张节奏有所放缓,2023年末在建工程250.12亿元,同比下降29.34%,2023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291.88亿元,同比减少349.52亿元。

根据SNE Research 统计,2023年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为36.8%,较2022年提升0.6个百分点,连续7年排名全球第一;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40%,连续3年排名全球第一。

2023年年报显示,宁德时代已通过技术授权、长期协议、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材料及设备等上游重要环节与优质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同时,公司进一步完善锂、镍、钴、磷等优质电池矿产资源的布局,其中印尼镍铁项目、江西宜春项目、湖北江家墩项目已投入运营。

提到近日碳酸锂大幅反弹,华泰期货分析师陈思捷表示,综合来看,在供应端存在扰动,3月需求预期有所好转的情况下,锂价支撑有一定走强,短期价格或偏强运行。

提到近日整车价格战,在跟投资者的业绩交流会上,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车企产业集中是趋势,对于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产品能够帮助车企做出区隔。因为公司的产品在车上不是看成本,而是看它的价值。当然,公司的售价也不会比别人高很多,公司追求的是合理的盈利水平。

此外,宁德时代在年报中表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为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1.6%、同比提升5.9个百分点;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3年欧洲31国实现新能源乘用车注册量300.9万辆、同比增长16.2%,新能源车渗透率为23.4%、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根据美国汽车创新联盟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美国新能源轻型车实现销量103.8万辆、同比增长59%,新能源车渗透率为9.3%、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

渗透率能否继续提升?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能否继续提升,也引发市场争议,有业内人士预计国内市场渗透率将会加速提升到50%左右。但海外则有苹果公司(AAPL)放弃做车,德国等国家降低对电动车补贴等消息。

此前,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1月和2月汇总,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5.2万辆和12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9.4%,市场占有率达到30%。

"怎么看行业需求的短期趋势,还有中期对动力、储能需求增长的判断? "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在投资者交流电话会议上回应上述问题时表示,关于短期需求,在公司看来,主要用于排产准备。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渗透率上来比较快,需求比较强劲,欧美因为补贴退坡有一些放缓,欧美还属于政策驱动的市场,中国已经是市场化驱动的市场,最近电动化率已达49%。在市场化驱动情况下,渗透率到了40%到50%,尤其是超过50%的时候,买电车的人是主力,买油车的成了非主流,会出现市场心理的转变。

奶酪基金经理符文豪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来看,电动车渗透率依旧处于逐步提升的阶段。随着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电池续航能力的提升,渗透率依旧有望达到更高水平。

"其实上一周新能源汽车行业上险数的渗透率已经突破了48.2%,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估计未来三个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能会突破50%,甚至会更高,形成新能源汽车在市场的主导地位。"3月16日,比亚迪(002594.SZ)董事长王传福公开表示。

(实习生郝梓竹对此文亦有贡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