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嘀嗒出行第五次冲击上市,单一业务模式带来挑战

第一财经 2024-03-20 16:56:29 听新闻

作者:陆涵之    责编:李娜

从收入结构看,嘀嗒出行对于顺风车业务的依赖正在加重。

四次冲击IPO未果后,嘀嗒出行选择进行第五次尝试。

3月19日,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嘀嗒出行营收分别为7.8亿元、5.7亿元和8.2亿元。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认为,嘀嗒出行以顺风车为切入点,避免了和其他移动出行公司的直接竞争,走出一条小而美的垂直化道路。

但另一方面,嘀嗒出行面临着激烈竞争、业务单一等多个挑战。

核心业务竞争激烈

目前,嘀嗒出行业务包括顺风车、智慧出租车、广告及其他服务等。从收入结构看,嘀嗒出行对于顺风车业务的依赖正在加重,2021年顺风车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为89%,2023年这一数据升至95%。

在业务单一化之余,近三年嘀嗒出行的服务成本占比不断提高,而毛利率逐年下滑。过去三年,嘀嗒出行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80.9%下滑至2023年的74.3%。

服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从2021年的19.1%升至2022年的24.9%,到了2023年上升至25.7%。服务成本占比提高是因为第三方服务成本以及私家车车主补贴的占比提高。对此,嘀嗒出行表示第三方服务成本增加主要是因为平台加强了技术基础设施及安全措施,导致运营及维护服务费增加。此外,2023年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与一家聚合平台进行了新合作,导致聚合平台的服务费增加,并导致同年第三方服务成本增加。

多项业务数据显示,嘀嗒出行在顺风车、出租车业务上面临挑战。2021年,嘀嗒出行提供给私家车车主的补贴占总服务成本的5.9%,2023年占比上升至13.8%。嘀嗒出行表示私家车车主的补贴增加,主要是由于平台战略性地加大对私家车车主的营销力度,以激励司机在平台上提供搭乘服务。

除了顺风车业务面临挑战,智慧出租车业务也不容易乐观。2021年至2023年,智慧出租车服务的毛利率有所下降,2022年和2023年出现了亏损。对此,嘀嗒出行表示主要是由于2021年和2022年疫情期间促成的出租车网约搭乘次数减少。此外,2023年平台上的月均活跃认证出租车司机人数减少,原因是平台未增加补贴来吸引用户,而大量司机涌入网约车行业,导致车费下跌、可供乘车量过剩,加剧了出租车网约服务面临的竞争,从而对嘀嗒服务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2022年及2023年,嘀嗒出行的智慧出租车业务分别录得负毛利率36.6%及51.0%。

对此,经济学者盘和林对第一财经表示,嘀嗒出行面临的挑战是平台企业规模优先,而嘀嗒遭遇滴滴和哈啰等平台的多重夹击,业务尚未有明显起色,夺取市场份额难度较大。此外,顺风车行业有潜力,但需求有天花板,行业进入门槛不高。

“轻量化”平台的挑战

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首次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招股书。随后在2021年4月13日,嘀嗒出行更新了招股书。此后,嘀嗒出行的上市一直处于停滞状态。2023年2月20日,嘀嗒出行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依然没有下文。2023年8月30日,嘀嗒出行再次递交了招股书。

本次再次尝试IPO,陈礼腾认为上市对于嘀嗒出行来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手段,通过上市可以筹集资金、整合资源、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此外上市有助于提升嘀嗒出行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嘀嗒出行多次递表,但并未获得通过。这可能是由于市场环境、监管政策、公司业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嘀嗒出行来说,也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嘀嗒出行也需要考虑打造第二增长曲线。陈礼腾表示,轻量化的模式造就了嘀嗒出行的持续盈利。但另一方面,单一的业务也使嘀嗒出行抗风险能力有所欠缺。基于此,出租车扬招场景数字化成为嘀嗒出行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点。

除了上述挑战,合规依然是出行行业的重点。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表示,国内顺风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正在快速发展。相关法律及法规通常适用于网约车服务,不直接适用于嘀嗒的业务模式以及顺风车及智慧出租车服务。自2020年起,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累计接获57宗行政罚款,其中36宗后续已撤销。余下21宗行政罚款由5000元至30000元不等,共计约为55万元。

陈礼腾认为,在出行服务领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由于此前顺风车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于该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对于出行安全环境的打造成为各家平台的重中之重。顺风车平台的合规、安全之路,任重而道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