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雷军最难算的一笔账:去年盈利193亿元,小米造车将如何侵蚀净利润?| 公司观察

第一财经 2024-04-02 09:37:24 听新闻

作者:李隽    责编:杜卿卿

雷军承认“小米每卖出一辆汽车都是亏的”。

4月2日,小米集团(01810.HK)如期高开,开盘涨超13%,总市值突破4200亿港元。

小米造车,在接受销售市场考验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本市场的估值考验。

创始人雷军曾经承诺,小米集团硬件产品的净利润率不超过5%。不过,他是否认真考虑过,一旦净利润率连“-5%”都没有的话,又会如何?

小米集团涉足消费电子、互联网、家电产品等各项业务,大部份都能实现盈利。然而这一次全面涉足大概率亏损的纯电动车,到底会不会削弱小米盈利能力?雷军本人都曾表示“小米每卖出一辆汽车都是亏的”。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小米集团造车采用了纯电的技术路线,意味着电池采购成本比较高,短期内基本无法实现盈利,如果小米因为造车业务造成比较大的亏损,削弱原本主业的盈利,资本市场如何估值则将成为一个难题。

净利润不到200亿,电动车或影响盈利能力

“今天看到特斯拉将于4月1日涨价的消息,目前的电动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只有特斯拉敢涨价。大家可能对电车成本不是太了解。目前纯电车,除了特斯拉,很多家都是巨额亏损。”3月20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微博上如是说。

小米集团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710亿元,同比微降3.2%,2023年调整后净利润达约193亿元,同比增长超126.3%。

按照汽车发布会之前3727亿港元市值,市盈率逼近20倍,但造车侵蚀利润之后,小米又该如何估值?不过因为新车热度比较高,发布会后小米集团美国预托证券ADR累计涨幅超过10%。

2024年3月28日,雷军终于揭晓业界猜测已久的小米汽车价格——标准版售价21.59万元,PRO长续航版售价24.59万元,MAX版29.99万元。发布会后,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米每卖出一辆汽车都是亏的,顶配版最早定价是35万也是亏的,最后直接定到了29.99万。

光大证券认为,综合考虑市场竞争、小米的品牌力与首款车型定位,预估2024年SU7销量5万辆到10万辆。国盛证券分析师夏君则表示,小米集团最新战略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生态链闭环望提升交互体验、将来通过IoT产品及增值服务增厚汽车业务利润率、提升业务价值。2023年小米汽车等新业务费用合计75亿元,预计2024年投入将持续提升。

奶酪基金投资经理胡坤超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业务板块看,新能源汽车业务是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打造新的增长曲线;从资本市场看,新增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能够提升公司整体估值水平;从战略看,小米集团最新战略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生态链闭环能够提升小米用户的交互体验,将来通过IoT产品及增值服务提升汽车板块的盈利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生态链的建设,打造小米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3月28日的小米SU7上市发布会上,雷军表示,小米SU7在开发之初,就全面对标保时捷Taycan。而一些汽车行业人士认为,小米SU7的外形与保时捷Taycan相似度很高,有模仿的嫌疑。

不过在售价和配置上,其实小米更接近目前的小鹏P7等产品,雷军也把特斯拉Model 3等列为小米SU7比较对象之一。

更接近小鹏?

对标“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蔚来和理想车价主要集中在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而且分别采用了换电和增程式的技术路线,跟小米汽车并不一样。

目前小米汽车业务结构更接近纯电产品为主的小鹏,而且小鹏汽车单车均价不到20万元,每卖一辆车亏损超过7万元。公开信息显示,小米集团在2019年参与了小鹏的C轮融资。

目前小鹏P7的各种版本售价也是在20万元到30万元之间。小米SU7的竞品包括小鹏P7,智界S7、Model 3、极氪007等纯电车型。其中,4月1日,极氪汽车官微宣布,极氪007后驱增强版正式上市,售价20.99万元起,比小米SU7起售价低近1万元。

2023年全年,小鹏汽车交付量为14.2万辆,同比增长16.7%;全年营业收入为306.8亿元,同比增长14.2%,汽车销售收入为280.1亿元,同比上升12.8%;但净亏损达103.8亿元,较2022年增加约12.4亿元。可见小鹏汽车每卖一辆车平均产生的净亏损大约为7.3万元。

东吴证券分析师黄细里认为,2023年第四季度小鹏汽车单车均价19.84万元,同比降低5.5%,环比增加3.9%,产品结构变化带来单车均价变动。

“一季度以来,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有一批企业出局,也有知名科技公司停止对造车的投入,这标志着2024年到2027年智能电动车的淘汰赛正式开始。”在2023年财报电话会议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如是说。

玄甲基金总经理林佳义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技术迭代有很多不确定性,目前来说,丰田等混动产品供不应求,插电混动也有不错表现;丰田、大众等全球车厂已经放缓电动化步伐,主要因为海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瓶颈。国内由于插电混动、增程式的比例持续提升(纯电续航100多公里,远低于纯电动车的500公里左右),导致实际带电比例可能呈现减少趋势,因为纯电动车始终有续航和补能焦虑,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混动的车型。

(实习生郝梓竹对此文亦有贡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