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唐代就有七天假期,古人怎么过寒食和清明?

第一财经 2024-04-04 11:10:06 听新闻

作者:马鸣谦    责编:李刚

古人扫墓的风俗起源很早,不过,在寒食、清明节扫墓则始于唐代。

前言:4月3日是寒食节,4月4日是清明。两个节日挨的很近,都与追祭祖先、亲人有关。不过,如今的清明节是法定节假日,而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的寒食节则渐渐融入了清明习俗中。古人们如何过寒食及清明?与今人的过节有何不同?有哪些别样的情趣与况味?在马鸣谦的《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风物之美》一书中可以窥见一二。

这本书是《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文学史话》的姐妹篇,从唐诗中的生活风物这一侧面,努力呈现古都洛阳的细节面貌。除了文化遗址、历史记载与传说,更引入岁时节气、造园、丽人与花卉等主题,流动着洛阳唐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光影。

经出版社授权,第一财经节选部分篇章以飨读者,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风物之美》

马鸣谦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2年4月版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即晋公子重耳)想让介之推出来任官。介之推拒绝,携母避入绵山。晋文公烧山相逼。介之推遂抱树而死。为悼念介之推,晋文公就在介之推忌日禁止百姓举火炊煮,只许吃冷食。此风俗起初只在太原一带,后来因为“神灵不乐举火”的传言,官民上下禁火吃冷食一个月,以致“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东汉时,周举出任并州刺史时改易风俗,将冷食时长缩短为两三天,并于清明日举火热食。过后,寒食这一风俗就在全国流传了。

因为只能吃冷食,寒食节又称“冷节”,又因禁火,亦称“禁烟节”。禁火习俗到唐代愈加盛行,且有官方发布的敕令。玄宗天宝十载(751)三月有诏,严申寒食禁火。各地官府严格执行禁火令,据说每到寒食节,村社中的里正会用鸡毛翎到各家灶灰中扫掠,如果毛翎变焦,该户人家就要依法治罪。

古人扫墓的风俗起源也很早,不过,在寒食、清明节扫墓则始于唐代。

官方对扫墓应遵循的礼仪也立了规范,为防止假借扫墓之由肆行游乐,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四月十五日曾下诏:“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

开元二十年(732)四月二十四日,唐玄宗又颁下《许士庶寒食上墓诏》,将寒食扫墓正式列入五礼中: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拜扫,申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仍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不得作乐”这条看来要三令五申,开元二十九年(741)正月十五日又下敕令:

凡庶之中,情礼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与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

这条敕令追加了惩罚措施,不得违背礼制,借上墓之机游乐。如果违背,已通过选拔考试、即将要任官的士子,延后三年录用;“白身人”即平民,还要被杖责,也就是要挨一顿揍。

另外官方还规定了寒食、清明的假期,据《唐会要》载,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到了大历十二年(777)又有新诏令:“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期增加到了7天。

远在异乡的外任官,遇寒食之节都希望回乡扫墓。刘禹锡被贬永州司马后,因为无法回家扫墓,曾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感叹:

近世礼重拜扫,今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庸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

不过中唐之后,朝廷也有主动为外任官员寒食上墓提供方便的。如长庆三年(823)即规定:“文武百官有墓茔在城外并京畿内者,任往拜扫。”在外州者,“任准令贰年限请假”,并可“衔恩乘驿”,前往祭扫。也就是说准予扫墓假期,并且还可以使用官驿设施。这是很合情理的变通办法。

初唐宋之问有《寒食还陆浑别业》一诗,主要状写山野春日风物,没有什么感伤情绪,反而很悠然愉悦: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宋之问的家乡在虢州弘农,无法回乡祭拜,因此就把寒食当作了假日。这首诗应该作于他尚未遭贬、正风光得意的那几年。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也写到了寒食上墓情形: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从这首诗来看,唐人扫墓时寒食已与清明连接。另外,这时的纸钱似乎并不烧却。

白居易祖茔在渭南下邽,他晚年定居洛阳,不必远赴祭扫,因此寒食节对他来说差不多就是一个安逸的仲春节日。他在寒食节所作诗文大抵如此情调,如《洛桥寒食日作十韵》即此类。再比如大和六年(832)任河南尹期间写下的这首《六年寒食洛下宴游,赠冯、李二少尹》:

丰年寒食节,美景洛阳城。

三尹皆强健,七日尽晴明。

东郊蹋青草,南园攀紫荆。

风拆海榴艳,露坠木兰英。

假开春未老,宴合日屡倾。

珠翠混花影,管弦藏水声。

佳会不易得,良辰亦难并。

听吟歌暂辍,看舞杯徐行。

米价贱如土,酒味浓于饧。

此时不尽醉,但恐负平生。

殷勤二曹长,各捧一银觥。

少尹是河南府的行政副官,是河南尹的下级。河南府的三位行政首长带头参加了寒食节的宴游,其间还有歌乐管弦,简直就是一次大型游乐会。于此也可探知,唐高宗和唐玄宗时颁布的“不得行乐”的敕令,到中晚唐时已很宽松。

王建有歌行《北邙行》,张籍也有一首同题《北邙行》,写洛阳寒食风俗:

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

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白峨峨。

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

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

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

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

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诗中描绘洛阳人在寒食节纷纷出城扫墓、道中车马相堵的情形,与现如今清明扫墓期间交通拥堵的情况何其相似乃尔!另外,也可见当时上墓送纸钱的习俗情形,先秦时多用实际流通的帛布,汉代则用特别铸制的“瘗钱”,到唐代才开始剪纸为钱。

再来看清明。

唐代除禁火更严格之外,又生出一种新风俗叫作“取新火”。即在清明这天重新钻木取火。据《辇下岁时记》载:“长安每岁清明,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上进者,赐绢三匹,金碗一口。”内廷在每年清明日有特别的赐火仪式,将新的火种赐给内外要臣。宫内接得的火种,用蜡烛接燃置于马车中,中使宦官作为皇帝的代表会将新火送到外州,以示对当州主官的勉励和恩宠。

于是就诞生了不少题名为《清明日赐百僚新火》的谢恩诗。倘若地方小官得到赐火,那就是一件大喜事了。唐代宗时,溧水县令窦叔向就意外地得到了皇帝赐给的新火,顿时倍感荣耀,作《寒食日恩赐火》诗:

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这首谢恩诗比较奇怪,才三韵,写得倒也还不赖。自称“小臣”符合县令的身份。用“电影”形容移送的烛火,也很警策。尾联说“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看来这位窦叔向的确是个有声誉的清廉好官(不然也没机会得到赐火)。据说得到新火的官员会用柳条接得中使传来的新火,插在门前以炫耀。后来民众亦有仿效,逢寒食、清明,也会在家门前插上杨柳枝条。

结束了扫墓祭拜,唐人大多会趁机踏青游玩,清明因此就比寒食日更有节日气氛。

前面已讲过李峤那首《清明日龙门游泛》,某年清明,张继去伊水岸边的郊野垂钓,作《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第二联很不错: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擅写牡丹诗的李正封也有一首《洛阳清明日雨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傍晚前金吾卫就要击鼓戒严,到时就必须回家了;可清明出游的人们贪赏芳草风景,还在天津桥畔酣饮,居然已经不把戒严鼓声当回事。李正封几笔勾勒,就状写出洛阳清明日一整天的气氛,的确很见功力。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