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季度收入和消费仍存 “低基期”效应, 全年消费继续温和修复

第一财经 2024-04-18 20:54:25 听新闻

作者:桐欣    责编:杨志

尽管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也要看到,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商品销售和服务消费恢复较慢,商贸企业经营景气状况仍待改善。

今年以来,各地继续不断推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实落细,市场销售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部分升级类商品需求持续释放,网络购物对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

“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仍存在部分‘低基期’效应,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仍需加固,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仍有待提升。下阶段,要持续做好稳就业工作,强化居民增收举措,推动居民收入和消费继续稳定增长。”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司司长张毅称。

消费能力和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从数据看,这一增速低于去年全年的7.2%。但若剔除基数效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过去两年复合同比增速为3.4%。因此,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快于过去两年的复合同比增速。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于建勋称,扣除价格因素,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5.2%。

按消费类型分,3月,商品零售35056亿元,同比增长2.7%;餐饮收入3964亿元,增长6.9%。1~3月,商品零售106882亿元,增长4%;餐饮收入13445亿元,增长10.8%。

张毅分析称,一季度,居民收入延续恢复性增长,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9元,名义增长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上年同期1.1和2.4个百分点。考虑到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实际增速为4.9%。

“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是支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张毅称,一季度,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58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市场活力增强,在春节假期效应和文旅升温的带动下,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家庭经营形势向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195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299元,名义增长8.3%,实际增长8.3%,较上年同期增速分别加快2.9和4.3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快于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平均消费率为63.3%,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但仍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尽管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也要看到,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商品销售和服务消费恢复较慢,商贸企业经营景气状况仍待改善。”于建勋分析称。

消费将继续温和修复

近日,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2024年《中国投资发展报告》。报告回顾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之后,对2024年进行展望时称,随着居民可支配收人的进一步提高,消费将继续温和修复。

报告称,随着疫情后需求集中释放,在 2023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推动下,2023年以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特别是餐饮、旅游等接触性服务消费受益于场景限制解除,修复动能较快。

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7.2%,增速在“三驾马车”中最快。不过,在剔除基数效应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两年复合同比增速仍只有3.4%,不足疫情前同期(2019年)的一半,并且汽车等耐用品消费和代表中低收入群体消费的限额以下商品消费恢复较为滞后,这反映消费总体恢复仍然偏弱。

“经济恢复的内生动能仍然有待增强,突出表现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并制约了经济循环畅通。”报告总结了三个原因,一是居民收入预期不稳拖累消费需求释放;二是资金存贷利差较高促使居民压缩负债并造成消费挤出;三是企业部门信心不足持续压降民间投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需求侧结构性问题一直都较为突出,居民消费需求和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需求的结构存在失衡。报告称,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以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扩大内需,提升未来需求质量和动力。

一方面要实现扩大投资需求与提高就业率、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即如何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领域。

另一方面,更需通过“供给创造需求”机制引导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即引导增加高质量产品和创新型产业的投资需求,提升未来需求的质量和动能,从而发挥提升需求的“关键性作用”。

报告展望全年消费趋势称,由于低基数效应的消退,预计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较2023年略有回落(约5.5%)。不过,两年实际复合增速有望加快至6%左右。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