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频发的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唤起了大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反思。从理论和实务两个角度,共同挖掘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更广的范围来看,道德和法律共同约束、管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己是大势所趋。
人们普遍的共识就是,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就可能会使“小问题”演变成“大危机”,社会风险不断扩大,进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是积累重要的道德资本、社会资本,注入持续的制度演进动力,同时,也催生更多的精神财富、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
目前已有不少企业以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了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方面面。但是,也有片面、狭隘、误导性的,甚至人为的歪曲企业社会责任观,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面临诸多异化隐忧和风险,值得各界高度警惕。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蓬勃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隐忧”和“风险”。
首先,虽说慈善体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很明确的方面。但是,“单纯支持公益事业”的“公益论”,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简化为企业捐赠,显然这是不恰当的。
企业遵守法律,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在此基础上,并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作出最大贡献。所以,企业社会责任内生于企业的运营发展,不能脱离企业运营过程谈企业社会责任。
将企业社会责任异化为企业捐赠,不但无法发挥应有的推进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可能发出错误的资源配置信号,引导企业将资源投向其不擅长的业务和领域,损害其社会价值创造能力,甚而导致“企业乱摊派”的回潮。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也不是“简单地做好人好事和无私奉献”。这种泛道德的“奉献论”都不适合很好地诠释企业社会责任。
将企业社会责任异化为“学雷锋”,可能会导致企业社会责任成为表面化、形式化的“宣传工程”而无法持续,而且无法引导企业深入思考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甚而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悲剧。
另外,鼓励员工,推动一部分员工成为具有“雷锋精神”的楷模是可能的,但是,如果是要求所有员工都是“雷锋”,这就可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利益相关方责任”内容举例。虽然,这种思想考虑到了对股东、员工、伙伴、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但是,这种认知缺乏内涵的理解,可能会导致无限“泛化”社会责任的理解和模糊责任边界。
不乏有许多企业领导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无非是要对员工负责任,保证员工安全健康,不拖欠工资;对环境负责任,促进节能减排;诚信守法经营等等,这些我们早已经做到了,只不过以前不会宣传,或者没有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而已,企业社会责任不过是专家们从国外舶来的新概念,是“新瓶装老酒”,没什么新东西。
这样“内容责任大箩筐”的理念,必然无法推动企业认真严肃地思考企业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方式,从而也就无法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倾注真正的热情、智慧和创造力。
再次,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处理一切负面事件的“万能方式”,也不应该成为应付舆论焦点的表面化逻辑。
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某企业不讲社会责任,恶性事件造成了社会财富和精力的流失,随后,舆论的新闻效应开始传播,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但是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恶性事件的新闻效应一过去,对社会责任的热情也就随之烟消云散,或者流于口头上的道德空论。
企业社会责任绝不是解决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问题的灵丹妙药,违法的问题只能通过立法和有效执法加以解决。
第五,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并不是“报告论”。如果企业认为社会责任就是在公司职位设置中多增加一个岗位,简单地组织几次社会责任培训,每年向社会发布一个社会责任报告,那么这将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直接异化“企业工作和业绩的社会表达”。
或者说,将社会责任定期按照特定的议题来宣传,如人权、环境保护、维护员工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等等,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识别特定的社会责任内容,并报告这些社会责任内容的落实情况,这也只是把社会责任简单地“文字化”,并没有将社会责任理解为新的企业运营方式,最大限度地为可持续作出贡献。
最后,把硬是将企业社会责任套上各种国外社会责任标准的套子,即使是最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也不是一个可以作为指南性的认证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自愿行为,并不存在绝对的可以认证的负责任的企业行为标准。
当然,以一种“形象论”,利用企业社会责任来提升企业形象,追求各种各样的评奖,被各种所谓的奖项牵着鼻子走,也是在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壁垒。
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一种慈善行为,而是一种审慎的风险管理方式,它本身就意味着良好的商业机遇,并且可以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怎样有效管理社会责任风险,消除这个过程中的隐患,便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企业在落实履行社会责任行动时,第一,企业应识别和评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即企业能做的;二是识别和评价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即企业可能做的;三是识别和评价企业的价值观和抱负,即企业想做的;四是确定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即企业应该做的。
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管理也是需要具有专业性的,即合理管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二是自愿性与自觉性,三是向心性,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联,五是前瞻性,即寻求企业发展机会。
目前,已有不少企业确实努力为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起到了一个表率的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洪流中,也希望这样的表率作用得以延续,并且也能激发更多企业,真正认真深思和实在地落实社会责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