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日头条张一鸣:个性化新闻要“消除人的不稳定”

第一财经日报 2014-02-19 05:39:00

责编:群硕系统

过去一年,“今日头条”几乎抢尽了资讯类APP的风头。它咄咄逼人的态势,给传统的新闻客户端敲响了一记警钟,也展现新的突围路径。

春节前夕搜狐的一场新闻客户端伙伴年会上,搜狐的竞争对手“今日头条”反倒成了主角。

在台上,搜狐副总裁方刚大方承认,尽管搜狐新闻客户端安装激活量已经达到了1.85亿,成为了行业第一,但2013年的客户端增长却没达标——因为被成立一年多的“今日头条”抢跑了。

大大的“遗憾”二字,出现在方刚身后的巨幅电子屏幕上。

过去一年,“今日头条”几乎抢尽了资讯类APP的风头。它咄咄逼人的态势,给传统的新闻客户端敲响了一记警钟,也展现新的突围路径。

这款应用基于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就能够自动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并且使用次数越多、资讯推荐就越准确。这甚至让“围绕个性化来推进新闻客户端”,成了搜狐新闻客户端2014年的重点方向之一。

“就像苹果做手机,它是用做电脑的方式去做手机,我们也不是做新闻客户端,我们不是做新闻,而是用做搜索引擎的方式提供新闻资讯。”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

不过,作为一个下属口中的“完美主义者”,张一鸣告诉记者,自己对“今日头条”目前的表现打30分。

是否更精准地实现“比用户更懂用户”,“今日头条”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如何“秒懂”用户

当搜狐、腾讯等传统门户新闻客户端,还在给手机用户推送千篇一律的新闻热点时,“今日头条”的做法是根据用户的兴趣标签,个性化地推荐新闻。

例如,当网上都在讨论冬奥会如何如何,但事实上有些用户可能对“打架”的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明天又补贴多少钱更感兴趣。

在张一鸣看来,传统的新闻客户端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方面存在明显的空白。“比如你投资某家小公司,你关注的这家公司信息在传统的新闻客户端上会有吗?从边际角度上看,他们无法做到完全细分。你只能看它提供给你的。”

他由此判断,未来在智能手机上,信息获取方式将不再是传统的媒体渠道采用的人工编辑模式,而是更加智能和个性的自动化推荐模式。

在今日头条的创业团队里,70%左右的员工都是技术人员,信息的展现完全由机器控制,通过亿级别的大数据分析进行推送。

用张一鸣的一句话说,就是做到“机器比我更懂我”。

这款应用的“聪明”之处在于,它首先会采集海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出每时每刻最热门最值得用户关注的资讯;其次,推荐引擎会根据用户对用户浏览、收藏、转发、评论新闻资讯的行为不断进行分析,再结合其阅读习惯、阅读时间、阅读位置等多个维度,建立起个人用户模型,两者结合后,智能地为用户推荐越来越精准的个性化信息了。

简单来说,“今日头条”就是把搜索与推荐的技术优势最大化地嫁接在新闻客户端上,通过上亿级别的因素组合来挖掘、分析数据,寻找各种规律间的联系,分析用户兴趣并推送其所需信息。

而按照张一鸣的想法,“今日头条”未来做到越“机器”越好,因为人总是不稳定的,但“机器化最终还是由人的行为来决定”。

“所以,我们不是做新闻,我们是做信息的获取,做法思路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现在完全是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而不是取决于主编的才华。”张一鸣表示,“从主编站到用户的角度,覆盖更全面了,可以说是重新发明了新闻客户端。”

在接近用户的地方生产内容

当读者获取信息的载体从纸媒转移到电脑,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平板等各种移动终端;而内容创造从媒体到自媒体;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从单向转到互动分享……网络技术甚至依靠自动化生产正在改变媒体行业。

“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远大于PC,PC对纸媒有影响但无冲击,当人们出门或者坐地铁时仍然需要报纸,但现在的手机几乎做到全天候随时随地。”张一鸣说。

“但创造内容的媒体不会消亡。”张一鸣一再强调,只是承载内容的载体一直在发生变化。“纸会消亡,磁带会消亡,但CD不会消亡;现在CD消亡了,但iPhone不会消亡。”

他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变革还需要时间,因为在整个行业变革的情况下元素重新组合需要时间,关系稳定和成熟起来也需要时间。但对于比如传统媒体最大的问题是怎么生产出优质的内容以及怎么找到自己的读者,“今日头条至少可以帮媒体把后半部分的问题解决了,让媒体更加专注地去做好内容。”

张一鸣鼓励在离用户更近的地方生产内容。“载体决定生产方式,整个内容的生产都会贴近离用户最近的渠道,可能原来的一篇报道分成三篇发在手机上,短小精悍。”

他预测,在未来,创造内容的媒体会变成一个公共账号。“等手机上阅读量达到百万、千万,而目标读者有70%在手机上看传统媒体内容时,媒体的广告收入也会很高。”

现实的缺憾

尽管张一鸣理想中的 “今日头条”希望做到越“机器”越好,但却也难免遭遇现实的碰撞。

例如,按照一些规定,现在今日头条也需要开始建立自己的采编队伍。而如何做到精准化推荐,仍有不短的路要走。例如,一些点击量与评论量并不高的新闻“莫名”得到热点推荐;而也有用户反映,此前只是偶尔关注汽车新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未关注相关新闻后,今日头条依然会选择将汽车新闻推送读者。

“太多不满意的地方。”张一鸣说,希望覆盖用户的更多信息,保证更加精准的推荐,这中间挑战很多。

而“全部自动化”的理想也不容易实现。“(我希望)所有的展现评论都是机器控制的,我们希望越机器越好,人总是不稳定的,不同人对同一个事情的态度,总是变化的。”张一鸣说。不过,由于海量信息的质量难以控制,今日头条还是设立了专人对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把控和审核。

不过,如何把媒体、用户以及广告主形成一个共赢的媒体生态系统,今日头条仍在搭建平台。

张一鸣坦言,目前“今日头条”还没有为传统媒体带来直接的广告分成等商业价值服务,“目前,手机上的广告主仍很少,而PC上的广告又在下降,中间存在空档期;而两者的广告形态、投放方式都不一样,广告主也在适应,所有元素重新组合、等待关系稳定和成熟都需要时间。”

据张一鸣介绍,每天“今日头条”的广告条数在个位数,但目前的广告量级月收入在几百万,可以覆盖包括人员成本、机房和带宽成本、推广成本等基础支出的三分之二。而如何在现有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商业模式下,建立精准化的广告系统,在对用户影响尽可能小的情况下增加广告收入,成为新一年的目标之一。

不过,按照张一鸣的计划,今年“今日头条”不求盈利,最重要还是发展用户,保证用户的留存度和满意度。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